潘贵生为“逐梦他乡重庆人”报道组题写“逐梦”纪念封。
重庆频道消息 潘贵生,42岁,重庆市璧山区人,青海省西宁市政府高级雇员。
潘贵生于13年前进入投融资咨询业,2010年受邀赴青海为政府公共工程提供融资咨询服务,六年来助当地融资100多亿元。
感言:一个人不管走多远,家乡永远是温暖的港湾。
西宁的气温已经比较低了,但潘贵生依然只穿着衬衫、西装。
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一栋写字楼内,记者见到了这位干练的汉子。“因为经常需要出席比较正式的场合,所以习惯了正装。”他解释说。
从当年给力帆老总写信毛遂自荐到大胆赴京“北漂”,到返渝创业,再到远赴青海服务政府公共工程融资……不久前的一天,轻声笑语间,潘贵生不疾不徐向记者说起了他这些年来的打拼经历。
给力帆集团老总写信毛遂自荐
1995年,从重庆某会计学校中专毕业的潘贵生,进入重庆四联光电仪器公司工作。五年后,因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他下岗了。
潘贵生四处寻找工作,但很长时间里接连碰壁,很是失落。
“当时我和妻子已经有了孩子,经济压力大。”他回忆。
其间,他读了《知识管理》这本书,首次接触到“咨询管理”这一概念,觉得这种性质的工作“很对自己的胃口”,于是陆陆续续又潜心研读了几本投融资咨询方面的专业书籍。
通过一段时间的钻研,潘贵生对投融资咨询有了一定了解。
2003年的一天,他偶然收看了央视专访重庆力帆集团老总的节目,灵机一动,随即给这位老总写了封信,在信中毛遂自荐,表示自己对投融资咨询有浓厚兴趣,希望在力帆集团谋取一份相关工作。
潘贵生对此举能否奏效其实没抱多大希望。出乎意料的是,几天后力帆集团的投资咨询部门就和他取得联系,并录用了他。
边学边干、边干边学,潘贵生很快熟悉了投融资“实战”。
在力帆工作一段时间后,潘贵生希望到外面闯一闯。2004年初,他只身前往东北考察投融资咨询服务业的市场情况,随后又到北京,“漂”了大约一年时间。
“在外漂泊,总感觉不踏实。”2005年,潘贵生回到了重庆。
这一次,他租下一间房作为办公场所,注册了自己的投融资咨询公司。2005年末,在大溪沟某个小区里,潘贵生带着10余位在校研究生,开发出了一套投资风险评估系统。
转战青海助公共工程融资
然而,不久后,潘贵生就发现自己的员工没有了动力。
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帮在校研究生逐渐明白了公司的“底细”,很多人觉得待在这样一家小企业里“太屈才”。“当时公司的周转资金也有问题,最困难的时候只能靠刷信用卡来维持运转。”潘贵生说。
进行反思之后,潘贵生决定在公司内实行项目负责制,并明确员工在项目收益中的提成比例,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007年,公司迎来转机,盈利数目可观。
到2010年,潘贵生的企业在重庆业界已小有名气。那一年,他获邀前往青海省,为西宁火车站建设工程提供融资咨询服务。
虽是受邀而去,可是凭一己之力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立足,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潘贵生介绍,那时各地许多大工程亟待开工,可国家对融资的监管十分严格,地方政府的投融资渠道变窄了。
投融资咨询服务业内很多同行面对这一形势纷纷退却,潘贵生则把这看成了机遇。凭借先进的投资理念、卓越的投融资咨询专业能力,一段时间后潘贵生又接下了为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提供融资咨询服务的项目。
为加快工作进度,他带领员工“倒排任务”,一边夜以继日地完善申请材料,一边积极与当地各银信部门展开对接。有时候甚至接连几天“不着家”,饿了到街上买泡面充饥,困了就趴在办公桌上休息。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潘贵生帮助当地政府成功融资30亿元。
随后,他在青海开始了业务扩张,其团队先后为西宁轨道交通、青海省藏区棚户区改造等众多重大工程,提供融资咨询服务。至今年初,已累计帮助当地的公共工程实现融资100多亿元。
建重庆首个私家庭院体验中心
潘贵生不但参与了青海省多个市、州重大项目的融资工作,其在当地创办的投资管理公司还将业务扩展到了整个西北地区。
下一步,他计划以青海为中心,打造一个主打咨询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产业园。
42岁时就在某一个领域崭露头角,潘贵生的成就让很多人羡慕。但他没有满足。
对于自认为“有意思”的事情,他总愿意去尝试,比如最近,就疯狂地爱上了庭院规划设计。
怀着传播私家庭院文化的梦想,他还将这个爱好“搬”回了家乡。
2015年,潘贵生在璧山健龙镇创办卫盾农业公司,筹划建设我市首个私家庭院体验中心。
“人不管走多远,家乡总是那个能让你休憩的港湾。”潘贵生说,虽然这些年来他在西北地区工作,但一直渴望回到家乡,渴望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点事情。
目前,他流转来的500亩土地上,以各式示范定制庭院为主的农场已具雏形,同时还为周边多个村庄的100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