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穆克非(重庆之声)、廖洋益(重庆电视台)
二等奖
吴静(重庆电视台)、高明艳(城口县广播电视台)、郭燕(璧山区广播电视台)、夏婧(重庆日报)、侯玉玲(巴南区广播电视台)
三等奖
施越(九龙坡区新闻信息中心)、杨明威(南岸区电视台)、周云(合川日报)、杜玲(忠县广播电视台)、刘霞(梁平县广播电视台)、陈振西(三峡都市报)、袁侨偲(万州时报)
重庆频道消息 9日下午,重庆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在重庆师范大学校友会堂落下帷幕。来自重庆的23名新闻记者以演讲的形式分享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眼中的“好记者”和“好故事”。
据悉,接下来,重庆还将组织“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深入部分区县和企事业、机关单位,开展巡讲活动。
执着
只为拍出 不一样的《鸟瞰新重庆》
当天下午,“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舞台上,来自重庆之声的穆克非以《永不折翅的雄鹰》为题,讲述了已故同行宋昊恩和蒋亚关于执着的故事。
“蒋亚和宋昊恩,他们生前用镜头为我们记录下了最美的重庆,却没有办法给自己留下更多的影像。”穆克非表示,作为记者,他们用最炽热的情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最难以忘怀的记忆,却将自己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云层之上。
去年9月13日,重庆通用航空公司的一架直升机在执行万州至梁平的《鸟瞰新重庆》航拍任务时不幸坠毁,遇难的4人中就有穆克非的同行兼兄弟——宋昊恩和蒋亚。
穆克非清晰地记得,总摄像师蒋亚兴奋地向他介绍好莱坞级别的航拍设备,航拍总导演宋昊恩则满怀豪情地对他说:“2016年元旦,观众就能在屏幕上看到完全不一样的《鸟瞰新重庆》。”
为了让节目更加完美,宋昊恩和蒋亚每天晚上要熟悉重庆的地形地貌并制定详细的飞行计划,白天则要抓紧一切时间上机拍摄,最多一天要飞行9个小时。
宋昊恩患有青年高血压症,需定时服药,但由于降压药的利尿作用,所以航拍时他不敢吃药,甚至不敢喝水;蒋亚则因为高强度的航拍工作而患上了强直性脊柱炎,一疼就是一整夜。强忍身体不适,克服艰难万险,两人只为拍出更美的重庆。
理想
每个人都应该有 追求梦想的权利
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廖洋益以《多点真诚、少点套路》为题,讲述了盲人旅行团、村里的诗社两个采访故事。
“谁说盲人不能出去旅游?农民不能写出好诗?”这是廖洋益在演讲时发出的质疑。原来,他曾在采访中遇到一个盲人旅行团和一群爱写诗的农民。旅行团的固定团员有10多个,他们会定期组织出去游山玩水;而爱写诗的那群农民则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没有一个旅行社愿意接盲人团,也没人在意这些老人写的诗,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们在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廖洋益说,虽然盲人们看不见,但他们可以用手去触摸万里长城的砖墙,可以用盲杖一点点丈量烽火台的高度;而那群爱写诗的老人会定期在村会议室里聚会,相互交流自己写的诗,甚至凑钱把自己写的诗印成小报,“他们给诗社取了个名字,叫‘山泉’”。在廖洋益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
他们是重庆新闻界未来的希望
7月初,重庆启动第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在重庆各区县和重庆市属媒体中先后开展了50余场初赛,随后组织开展了5场片区赛,参赛记者们讲述了他们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和典型事迹。
据了解,“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是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新闻战线开展的一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活动。
比赛评委、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永才表示,通过比赛,新闻工作者讲亲历故事、谈采访过程、说内心感受,向社会展现记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不懈追求,让他感受到新闻后生的执着、真诚和独特的眼光,看到重庆新闻界未来的希望。
吴静
手执烛火为他人点灯
自己亦在光华中
来自《天天630》的吴静讲述了自己在做《630帮你忙》板块节目时的故事。
上个月,吴静认识了70岁的杜大爷。杜大爷无妻无子,平时在小什字公交站摆摊糊口。1年前,他的左眼失明了,今年6月,他的右眼也突然失明,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接到这个求助电话后,吴静和节目组马上联系医院为杜大爷做眼部检查,可由于错过了治疗时机,杜大爷的视神经萎缩,已经没有复明的希望了。
不过,这条新闻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很大反响,不少好心市民都去探望慰问杜大爷,还捐款捐物。之前杜大爷一天才卖10多瓶水,而现在一上午就卖了两箱,不少人买东西不要找补,甚至塞了钱就跑,杜大爷连“谢谢”都来不及说。
后来,节目组护送杜大爷回到四川老家,补录了因长时间失联而注销的户口,同时联系村委会,落实了敬老院的入住问题,终于让杜大爷老有所依。
“其实,手执烛火为他人点灯,自己亦在光华中。”吴静说,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助己。
高明艳
从巴山天路
领会记者的使命和意义
高明艳,城口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从事新闻行业5年。在演讲中,她自称是大山里的孩子,深知大巴山群众对路的渴望。
2011年,高明艳见证了城万快速公路通道建设时期许多感人至深又惊心动魄的时刻。建设者的辛勤付出、沿线群众的包容大度,让每一个平凡人变得伟大。2013年,城万快速公路通道正式通车,而高明艳也从这条大巴山天路中领会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使命和意义。
如今,开城岚高速已经开工,西渝高铁之梦也不再遥远。高明艳已做好准备,希望再一次感受巴山筑路人震撼人心的正能量。
郭燕
让家乡人对生活
有更多美好的憧憬
郭燕,璧山区广播电视台记者,同时也是一名播音员和主持人。
1999年,郭燕大学毕业后成为北京电视台的一名出镜记者。工作11年后,由于母亲肺部肿瘤住院需人照顾,郭燕便回到了家乡璧山,并进入家乡的电视台见习。
当时,璧山隧道已开工,郭燕则承担起了报道工程进度的职责。直到现在,郭燕仍清楚地记得采访时的情景:越往隧道里走,空气越稀薄,又闷又热,到处都是灰尘,能见度非常低。每次郭燕和摄像都要扛着老式的几十斤重的摄像机深入隧道,一次采访就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只为及时报道隧道施工的最新进展。
对郭燕来说,能见证家乡的发展就是最大的幸福,“我的工作就是让璧山人对生活有更多美好的憧憬”。
夏婧
报道“复活”文物的
成就感无以言表
夏婧,重庆日报记者,她以《一生守望》为题分享了自己和文化遗产打交道近10年的故事。
“作为一名文化类记者,与文化遗产打交道是我的主要工作。这不是一个热门行当,既不像时政新闻那样经常上头条,也不像社会新闻那样频频有爆点。但是,当每一处文物通过报道‘复活’的时候,那一份成就感无以言表。”夏婧说。
通过对三峡库区淹没带奉节县“最后一爆”、两路口跳伞塔、“重走古盐道感受新变化”等的报道,夏婧以一名文化记者的视角挖掘重庆历史文化资源。
“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真正实现伟大复兴。”夏婧表示,坚守、坚韧、坚持,是他们对待历史的方式,而这也是她作为一名文化类记者永恒的追求与担当。
侯玉玲
拨开云雾
做有温度的记者
侯玉玲,巴南区广播电视台记者,在《真相的温度》演讲中,她分享了6月主城区那场暴雨里的故事。
巴南区鱼洞街道仙池村有位叫汪忠明的村民,在6月的那场暴雨中,他不幸被洪水冲走。起初,村民们都以为汪忠明是自己不小心丢了命,侯玉玲通过采访拨开云雾,还原了汪忠明逝去的真相。原来,就在汪忠明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帮着村民修路。
汪忠明的事迹引起了巴南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他被追授为践行巴南精神的“忠勇模范”,并最终被评为“重庆好人”。
“真相是有意义的,而真相往往是最有温度的。”侯玉玲说,她会一直做一名有温度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