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较高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工业园区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该如何进一步提升重庆工业园区服务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近日,重庆市生产力发展中心联合重庆市经济信息委、重庆社科院、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等单位,召开了“区县经济圆桌会”,围绕如何提升园区基础性、生产性、生活性、行政性等“四项服务”功能进行专题研讨。
重庆工业园区支撑起重庆80%工业经济总量
“重庆工业园区建设自2002年全面启动以来,先后经历了启动期、培育期、成长期三个阶段。”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杨丽琼认为,重庆工业园区目前已步入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
据介绍,目前,重庆工业园区已形成以两江新区为龙头,西永、两路寸滩两个保税区为极核,经开、长寿、万州、高新、璧山5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万盛、双桥两个重庆市管开发区为中坚,36个重庆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为支撑的“1 2 7 36”塔形架构体系,涵盖了除渝中区外的37个区县,工业集中度达到81%,投产企业用地产出强度达到78亿元/平方公里,支撑起重庆80%的工业经济总量。
“十二五”期间,重庆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杨丽琼表示,目前重庆工业园区在五大功能区域已经形成较合理的空间布局,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有市级及以上园区14个,积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较好地实施了产城融合发展;城市发展新区有市级及以上园区15个,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有市级及以上园区17个,是“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发展战略的主要载体。
“园区内生产区、公共服务区、生活配套区等功能板块基本形成了合理的空间布局,基本实现产中有城、城中有产、产城一体、联动发展格局。”杨丽琼表示。与此同时,杨丽琼也坦言,目前园区建设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划不到位、产业无特色,以及总量不强大,配套不完善等现实问题。
工业园区四项公共服务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核心载体和推动作用,众多新兴城区在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得以发展形成。”在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经济咨询研究中心主任余贵玲看来,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结合重庆各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客观现状及产城融合需求,余贵玲将工业园区的公共服务分为基础性公共服务、生产性公共服务、生活性公共服务和行政性公共服务。
圆桌会上,参会的嘉宾认为,当下,重庆工业园区四项公共服务还有待完善。
在基础性公共服务方面,部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服务缺陷明显,不同程度存在对外通道连接不畅、公共交通体系发展滞后、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基础设施欠缺等问题。
在生产性公共服务方面,不少园区反映,区域内生产性服务配套仍处于欠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生活性公共服务方面,由于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园区服务功能不能满足迁移人口和产业需要的情况比较普遍。
在行政性公共服务方面,多个工业园区反映,园区行政性服务不适应园区项目进度和产业发展需要,企业项目落地、建设、竣工等环节办事周期长,不同管辖部门政策冲突。
到2020年园区设施需求满足率逾90%
为提升工业园区的服务水平,促进园区产城融合,重庆市政府制定了《加快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的意见》和《五大功能区域工业园区发展规划》,要求不断强化完善园区产业、物流、生活、环保四个方面的基本功能,明确到2020年,重庆80%的园区服务功能完备,住宿、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需求满足率在90%以上。
就如何提升园区服务水平,专家们给出了建议意见,建议围绕加快提升园区发展水平,构建园区建设导则和园区产城融合测试指标体系。在制定产业园区规划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安排园区内部“四项服务”的功能布局,有效衔接周边城区发展规划。加快构建技术服务、创业服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平台。
同时要有针对性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短板。对位于城区周边的园区,要推进园区和城区一体化发展,利用好城市设施,加快延伸公交线路。对远离城区的园区,推动公共交通开行,建设生活集中区,规划好住宿、餐饮、休闲等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