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历史上,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备受帝王青睐,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赋其“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的赞誉。“据考证,王羲之当时的作品可是‘一字值千金’。”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副主任周道霞说。
在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重庆图书馆找到了一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碑铭拓本,传拓时间最早的可以追溯至南宋。近日,记者前往重图,为你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20多年收集字体刻成“千金碑”
故事要从1400多年前的唐朝说起。相传,当时长安修德坊弘福寺有位法号怀仁的高僧,他听闻唐太宗喜爱王羲之的书法,便决定收集王羲之的字,以刻出一座展现玄奘取经的佛教碑铭。让他没想到的是,花费了他20多年的时间才收集完所有字。在此过程中,有几个字想方设法也没能找到,怀仁不得不请奏朝廷相助,告示公众,献出碑文中所需字者,赏一千金。这才有了王羲之的字“一字值千金”之说,而这块历尽千辛万苦所刻成的碑,也因此获得了“千金碑”的称号。
记者了解到,《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立于唐咸亨三年,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碑文为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宗李世民及太子李治为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佛经撰写的序和记,即《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
“原碑现藏于陕西省西安碑林之中,碑上所集的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周道霞说,玄奘大师的佛经译作加上唐太宗、唐高宗的序和记,以书圣王羲之的字重新铭刻出来,使其成为帝王御题的碑铭经典。因此,《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的传拓在各个时期都屡见不鲜,拓本的广泛流传为普及王羲之的书法贡献很大,成为供书法爱好者临摹、瞻仰的著名碑帖。
最早拓本可追溯至南宋
重图的这批《集王羲之圣教序碑》拓本中,有宋、明、清、民国等各个时代的版本,为此工作人员特地从故宫博物院邀请到施安昌、尹一梅等顶级碑帖专家来渝,一起鉴定。
通过与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图版,以及《善本碑帖录》《中国碑帖鉴定图典》等碑帖鉴定要籍上的相关著录和图片进行比对,专家们发现重图馆藏拓本的考据点(鉴定术语)多处符合早拓本的特点。从字体肥瘦、墨色浓淡等多方面综合起来看,推断其中一件剪裱本应是南宋拓本,另一件整幅本应是明代拓本。此外,还有清拓、民国拓等10余件。
重图碑帖研究者张海艳介绍,原碑拓本、最早的拓本十分难得,所以馆藏传拓时间最早的南宋拓本显得尤为珍贵,除碑文外,该拓本同时保存有七尊佛像,品相十分精美,堪称佳品。而明代的整幅本中,碑石断裂的痕迹在拓本上已很明显,但文字基本还算完好。
“关于碑石断裂的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在南宋,也有说是在明代嘉靖年间的地震中,无法定论。”张海艳说,“但可以确定是,从明代以后此碑就已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