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13个原始古朴的土家山寨,土家人在此逐水而居、聚族成寨,形成了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最美的土家原生态集居带,重庆黔江板桥溪土家十三寨由此得名。
在这里,建有中国第一座土家族生态博物馆;在这里,土家人以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繁衍生息,独特的民族风情存留千年。近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黔江,近距离领略土家十三寨的民俗文化魅力。
“打工仔”归巢,过上幸福生活
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民居、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秀美的田园山水风光,所有这些都出自于重庆黔江的土家十三寨。
今年“五一”小长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前往黔江土家十三寨观看土家婚俗表演,平均每次婚俗表演游客观看人数5000人以上,最高峰超过10000人。
5月初的艳阳下,黔江区小南海景区内的板桥溪波光粼粼,土家十三寨走马坝里的摆手堂里锣鼓喧天,精彩的摆手舞表演引得围观的游客连声喝彩。
43岁的何福是这支表演队伍里的主力军。就在一年多前,他还是个四处漂泊的打工仔。
“以前屋头经济困难,还要养两个娃儿,只有出去打工。”生长在板桥溪十三寨的何福告诉记者,30岁开始,他挖过煤,做过建筑工,足迹遍布山西、四川、湖北等地。
背井离乡是何福的无可奈何,可他却一直关注着家乡的一举一动。2014年,看到十三寨的乡村旅游搞得渐有起色,何福觉得很有盼头,于是便结束了打工生涯,返回家乡。
2015年5月,土家汉子何福凭着会唱山歌、吹唢呐,主动申请加入十三寨的农民文艺演出队。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都会在走马坝进行土家民俗表演,平时则在景区内打工。
演出的收入加上日常的务工工资,何福的日子过得滋润充实。“主要是不用到处漂了,还能照顾到娃儿。”看到越来越的游客涌入十三寨,何福接下来还打算开个农家乐。
土家出嫁、迎亲队伍、小南海渔歌……这些土家特色文艺演出,吸引了八方游客,也吸引了像何福一样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回巢。
黔江区小南海党委书记何健告诉记者,本地的农民比起专业演员更能表现出原汁原味的土家民俗,《摆手舞》《竹棒舞》最受欢迎。现在每场文艺演出有30余名当地农民参与,平均每人一年能收入5000元,再加上平时的务工费,土地流转费、农家乐等收入,2015年土家十三寨里所在的新建村已实现整村脱贫。
十三个寨子,十三种特色
沿着板桥溪逆流而上,从后坝新街的学堂湾至板桥溪发源地鸡公山脚的谈家院子,分布着13个原始古朴土家山寨,土家人在此逐水而居,聚族成寨,形成了中国目前规模最大、最美的土家原生态集居带,板桥溪土家十三寨亦由此得名。
在这里,建有中国第一座土家族生态博物馆;在这里,土家人以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世代繁衍生息,独特的民族风情存留千年。
2000年,小南海镇依托十三寨千年底蕴和民风民俗,提出打造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顾名思义,就是在田间乡野外体验农耕生活,感受原生态无污染的旅游形势。住农家房、吃农家菜是乡村旅游中常见的模式,不过面对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困境,土家十三寨如何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在几年的摸索和思考之后,黔江小南海镇瞄准了土家十三寨的灵魂——沿溪而建的13个古寨子。
普通的参观游览显然无法满足现在游客的胃口,融入式的体验才能够让游客感兴趣,留得住。通过挖掘土家文化内涵,小南海镇在今年提出打造“一寨一品”,即十三个寨子,十三种特色,十三种体验。
熊家寨以土家竞技为主题,游客可来体验爬杆、斗鸡等土家民俗体育项目;何家大院则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游客可在此体验犁田、打谷子、挖泥鳅等农活……
在不久的将来,游客来到土家十三寨,不仅能欣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艺演出,还能深入到每一个寨子去亲自体验土家人的习俗,新鲜好玩又有趣。
十三寨的精彩,指日可待
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促发展,土家十三寨的乡村旅游发展蒸蒸日上。
每逢周末,重庆以及周边省市的游客都会驱车来到十三寨休闲游玩。旅游的火热,也带动了十三寨内村民收入的增加。今年40岁的石才勤就靠着周末摆小吃摊,慢慢还上了因丈夫生病而欠下的帐。
记者了解到,土家十三寨的乡村旅游规划脉络清晰。文化方面,着力打造土家民俗文艺表演和“一寨一品”;住宿方面,提出家家户户农家乐的概念,在现有56个农家乐的基础上,年内计划增至100家;产业方面,推出纯天然蜂糖、老鹰茶、野生竹笋、野生菌、土家刺绣等特色土家农产品,带动旅游商品的销售。
除此之外,土家十三寨内目前正在打造800亩的苗木基地,用于种植各式鲜花。“明年,土家十三寨的变化定会让你眼前一亮。”
今年3月12日,土家十三寨接待了“八国驻渝使馆工作人员”观看土家婚俗表演,民俗文化得以通过国际间传播。
4月22日,土家十三寨面向全球征集女寨主,入选者能够终生免费游玩小南海景区。
“这还只是今年打响十三寨旅游的第一炮。”何健告诉记者,接下来,十三寨还将举办“中国跑客节”,“千年十三寨·唱响武陵山”山歌擂台赛等主题系列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让游客持续聚焦土家十三寨,打造成为黔江的靓丽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