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蜀鄂在法兰栖酒店前。
杨蜀鄂,南岸区人,多年前赴广西北海,后自行创业,凭着吃苦耐劳的性格,迅速在当地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行业站稳脚跟,近年来又涉足酒店经营业。现为广西重庆商会执行秘书。
■ 感言:乡情是最牢固的纽带之一。重庆老乡们坐在一起,说说家乡话、尝尝家乡菜,感觉就像是回到家里了。
重庆频道消息 一名小学都没有毕业的女子,15岁时进入施工队修路,25岁时成为一家工厂厂长,年逾四十方开始创业,历尽艰难困苦之后终于站稳脚跟,在广西拥有了自己的酒店和英语培训学校。
她叫杨蜀鄂,南岸区人。
不久前,杨蜀鄂在广西南宁市接受了记者采访。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杨蜀鄂生于1959年,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
文革时期,杨蜀鄂跟随父母从南岸区迁往永川,在永川红专小学读书。因为家庭的原因,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便被迫辍学。
那时她家住在永川粮站大院里,母亲为了挣钱补贴家用,时常为粮站补麻袋、扛米袋。而年幼的杨蜀鄂,也总是主动帮助母亲干活。“补一个麻袋能挣一分钱,我每天能挣近1毛钱。”杨蜀鄂回忆道。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从小就性格泼辣,坚强、勤劳。
15岁那年,杨蜀鄂进入当地一支修路队。没多久这位“女汉子”便主动要求上了工地,和男同胞们一起干重体力活。
那年6月,气温特别高。她头顶烈日,和男工友们一起碎石头、挑石子,每天至少在烈日下待四五个小时;皮肤被晒黑、晒伤了也不以为意,涂上一层药膏接着忙活。一个月下来,能挣到手15元左右。
两年后她进入永川通达运输公司,开车跑长途货运。“那时,整个车队的驾驶员中就只有两个女孩子。”杨蜀鄂说。
跑长途货运很不容易。一次,她连夜拉着20吨河沙从江津返回永川,翻越来凤山时卡车突然出现故障,动不了了。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天空中还下着雨,半山腰上的她进退两难,又冷又饿,最后只得徒步下山求援。
“年少时的经历,磨练出了我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性格。”杨蜀鄂说。
在广西北海闯荡
23岁,杨蜀鄂进入永川包装制品厂销售科工作,因业绩突出,到25岁那年已晋升为厂长。
因为做事雷厉风行,她在厂里被尊称为“杨姐”,而实际上她比大多数同事都要年轻许多。
杨蜀鄂在这家工厂待了8年,在她的努力下,工厂年产值由最初的20万元上升至500万元,“在包装制品厂的8年里,我逐步学会了企业管理与经营,完成了人生中一次巨大转变。”
1992年,当时的永川市政府在广西北海设立办事处,杨蜀鄂被任命为办事处主任。这一年,33岁的她离开故乡,来到广西,负责招商引资。
可是,办事处成立不到三年,就被裁撤了。多数同事纷纷返回家乡,但杨蜀鄂选择了留下,打算“在北海闯荡一下”。
没多久,北海油漆厂对外招聘厂长,杨蜀鄂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前去投递了简历。当时油漆厂正力推改革,主管部门看好杨蜀鄂的工作能力和开拓意识,双方一拍即合。
作为一家国营老厂,北海油漆厂很长时间里以产定销,员工作风散漫、工作效率低下。杨蜀鄂上任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全面实行以销定产,更将员工业绩与奖金挂钩,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一开始,改革遭遇巨大阻力。
面对重重困难,“女汉子”杨蜀鄂以身作则,带头出门谈业务,每月严格按照业务完成量领取奖金,并接受员工监督。
在杨蜀鄂全力推动下,几年后油漆厂便扭亏为盈,实现年利润逾100万元。
“在油漆厂工作期间,我逐渐发现自己还比较适合从商,此外也发现了一些商机,开始有了自己创业的念头。”杨蜀鄂说。
大胆创业获成功
2000年,时年41岁的杨蜀鄂辞去北海油漆厂厂长一职,开始自主创业。
在北海市市中心有一栋漂亮的写字楼,杨蜀鄂的“尚源教育空中英语培训学校”便在这里了。这所学校是2000年她从油漆厂辞职后创办的,最初只有一间教室,后来发展到了整整一层楼。
“或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读书少吧,当年我几乎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办一所英语培训学校。”杨蜀鄂说。
她丈夫毕业于川外英语系。一开始,夫妻俩将自己在这栋楼内的一套房改为教室,招收了很少几名学生。
和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迥异,杨蜀鄂大胆采用了当时最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在学习中“玩耍”。
初次创业,她全力以赴,其间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
一学期后,学生的英语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当地市民纷纷慕名前来为孩子报名。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在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行业站稳了脚跟。
2009年,杨蜀鄂干脆投入300多万元买下了整整一层楼,将培训学校的面积扩大到700多平米,并正式注册了“尚源教育”这一商标。
在英语培训学校的运营步入正轨后,杨蜀鄂开始涉足新的行业。
2014年,经朋友介绍,她来到南宁与人合伙开办了一家名叫“法兰栖”的酒店。
这家酒店共有6层楼,108间客房。“酒店业务总的说来刚刚起步。未来,我希望通过众筹方式,在广西开办连锁酒店。”杨蜀鄂对记者说。
有意回重庆发展
离开家乡20多年来,杨蜀鄂一直挂念着家乡的亲人,几乎每年都要回来看看。“也许是因为在外打拼太艰辛,每次回到家乡,我总感觉特别亲切。”杨蜀鄂说。
几年前,她便在家乡置办了房产,准备将“尚源教育”的发展重心逐步转移到重庆,“毕竟我和丈夫都是重庆人,年龄大了,就想着要回家。”
如今,她作为广西重庆商会的执行秘书,几乎每个月都要召集在广西发展的重庆人,聚一聚、聊一聊。
“乡情是最牢固的纽带之一。大家坐在一起,说说家乡话、尝尝家乡菜,感觉就像是回到家里了。”杨蜀鄂说。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