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李光敏一直在追逐梦想,并努力实现。无论是过去从事媒体行业,还是现在从事公益事业,她都尽全力去做好每一件事。
她说,在专业从事公益之前,自己并没有职业规划。而现在她有了目标,朝着自己的公益梦想一步步靠近。
南川生活
李光敏1982年出生在南川金佛山。在19岁之前,她没有出过南川,更别说到重庆市区了。
对于在南川的生活,李光敏并没有太多提及。
她回忆得更多的是自己的身份,“我是最早的一批留守儿童,从我初中开始,父母就外出打工,直到我大学毕业。”
在李光敏身边,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父母都外出打工去了,院子里的两个孩子,大的照顾小的。
李光敏说,早年的生活对她目前从事的工作影响很大。
新闻梦
2001年,19岁的李光敏考上武汉大学中文系。为了追求新闻梦想,李光敏毕业后来到了北京,进入人民文学出版社,成为一名校对。
在普通人看来,李光敏的这一选择让人羡慕,不仅能学有所用,并且有“编制”,工作和生活都很稳定。在校对工作中,李光敏总能做到最好,万分之一的错误率也极少出现。
不过,体制内也有着其独有的弊端。李光敏想朝着新闻梦想更近一步,于是她选择放弃铁饭碗,放弃人们羡慕的编制,跳槽到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环球人物》当了一名编辑。
尽管是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一员,但《环球人物》却是市场化的媒体,这让李光敏感受到了不一样。3年后,她再次跳槽,成为《凤凰周刊》的一名记者。从时政记者到调查记者,再到特刊记者,李光敏几乎都干过。
“在从事公益之前,我其实没有什么职业规划。”李光敏说,每次跳槽后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自己心里也没底,只是朝着新闻梦想前进。
灾区见闻
在《凤凰周刊》工作期间,李光敏参与了汶川地震伤员康复相关新闻的采访报道。其间,她采访到一些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并从中了解到目前国内关于救灾特别是灾后康复方面的内容,这为她后来加入公益组织作了铺垫。
“我当时去灾区采访,都不敢告诉家人,包括我吃什么、住什么、会干什么,他们都不会知道。”李光敏说,主要是怕他们担心。“比如去汶川作地震伤员的康复调查,我一个人去彭州,身上只有10元钱,露天住了一晚。第二天发现,那一大片区域就我一个人。”李光敏说,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
除了汶川地震,李光敏还参与了玉树地震、雅安地震和鲁甸地震的报道。在灾区恢复重建中,李光敏看到了NGO起到的作用。
专心公益
“新闻理想与现实还是有差距。”在《凤凰周刊》做特刊记者的几年中,李光敏逐渐感受到这一现实。她也明白,自己不可能一辈子做记者,要有一些改变。
2014年8月,李光敏加入香港福幼基金会,专心公益。福幼基金会成立于1994年,主席是香港知名艺人曾志伟,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孩子,目前其内地的项目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李光敏现在的身份是香港福幼基金会国内项目统筹主管。在内地,他们只有一个三人团队,主要负责前期项目考察和启动后的跟进。金佛山的留守儿童项目就是李光敏一手推动的,设计了五年的时间。
在金佛山这一项目中,李光敏规划了留守儿童的未来,让他们不仅仅得到心理上的关怀,还会有更多深层次的内容。“最现实地说,我们要让他们认识金佛山的一草一木,未来他们上大学出来了,再次回到家乡,就可以用学到的东西理念,去挖掘金佛山更大的价值,他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谋生之道。”
■人物
李光敏,33岁,重庆南川人,香港福幼基金会国内项目统筹主管。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她有了近10年的媒体从业经验,再后来她加入香港福幼基金会,专心公益。
■语录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帮助更多的人,才有意义。
■对话
记者:在你心中,家乡是什么?
李光敏:在我的心里面,家乡是我孩提时的一张张笑脸,是我摔倒时扶起我的一双双手,然后是鼓励我、引领我上路的一个个声音,它还是跟我交流的一颗颗心。
记者:你认为重庆人应该是怎样的性格?
李光敏:重庆姑娘就不该软绵绵的,她们不怕难,不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