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音乐,或能宽慰人心,或能让人得到情感宣泄。直至今日,《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团结就是力量》等抗战时期所创作的歌曲依旧让人震撼、鼓舞与感动。日前,一部讲述重庆抗战时期音乐的10集纪录片《重庆抗战音乐影像志》悄然杀青,关注的正是抗战时期这些音乐的形成、作用以及以重庆为中心向西南、西北地区的传播。
近日,该片总编导,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唐云接受记者采访。
片中有上百首抗战歌曲出现
唐云介绍,纪录片《重庆抗战音乐影像志》属文化部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影片共10集,介绍抗战时期国立音乐院、中央大学音乐学院等重庆地区的音乐院校和机构所开展的活动,以及当时民间开展的一系列大众歌唱活动。
唐云告诉记者,他从前年开始有想法要拍音乐主题,去年正式立项,“由于完备且可信赖的材料十分难找,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搜集数据、人名、地点等文字材料、史料,寻访在世的亲历者,去过上海、北京、贵阳、昆明等地。本地的一些档案馆,像青木关、北碚、沙坪坝、郭沫若故居等地我们也都跑过很多次。”
作为音乐志,片中将有《松花江上》等上百首抗战时期的歌曲出现,“音乐是没有档案可寻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让现代人去演当时千人合唱等的场景;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声音效果,如果请人重新配音唱歌,肯定没有当时的人唱的那种味道,目前打算要从一些老电影中找其中的配乐。”唐云介绍。
音乐家关注抗战音乐传播和教育
吴伯超、江定仙、杨荫浏、刘雪庵、戴粹伦……这些都是抗战时期在重庆的音乐家。唐云介绍说,这些音乐家来到重庆后,除了创作,更起到了传播抗战音乐的作用,“在1943年左右的3年里,每年的3至4月被称为‘陪都音乐月’,许多音乐家会在这时开展他们的演奏。当时,音乐家李抱忱为传播抗战音乐,将一些歌曲的简谱改写成五线谱,还为不少声乐作品谱写了钢琴伴奏。”
此外,音乐家们还开展了音乐教育。“1940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成立于重庆青木关。整个学校也只有一台真正专业的钢琴,其他都是‘土著’自造,音不准的钢琴。”音乐院培养了很多人才,唐云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康定情歌》作者之一吴文季就是国立音乐院毕业的。”
记者 钟洲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