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重庆第7批援藏干部之一,现任职西藏昌都经济开发区常务副主任。
江华(右二)与同事们一起商议开发区基础建设。(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重庆频道消息 感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藏最好方式是为藏族同胞留下“搬不走”的产业财富。
面积8.08平方公里的昌都经济开发区,坐落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城郊。虽然地处高原、交通闭塞,但开发区却集聚了光伏、特色产品加工、风能、生物制药和物流运输等5类现代化产业,成为整个自治区以东的“产业龙头”。
将城郊一处“不毛之地”改造为初具产业规模的开发区,这是江华与援藏同事们进藏两年多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江华说,希望能在3年援藏任期内“授人以渔”,给昌都留下“搬不走”的产业财富。
扎根开发区建设一线
藏语中,昌都意为“水汇合处”,它地处横断山脉和三江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位于西藏、四川、青海、云南四省交界处,是川藏、滇藏公路进藏门户。
由于坐落在群山环抱、河流交汇处,出入昌都只能开车走317、318国道,或到邦达机场乘飞机,然而前者路途崎岖坎坷难行,后者被称为“全球离城镇最远、气候环境最复杂”机场,交通不便造成昌都经济发展滞后。
2013年夏,任职重庆北部新区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的江华,主动报名成为我市第7批援藏干部之一。很快,江华就进藏来到昌都,被任命为昌都经济开发区常务副主任一职。
“之前我一直从事民政工作,到昌都却接手经济领域的工作,一开始有点犯怵。”江华说,更让他“心里打鼓”的是,进藏前他只知道有个“昌都经济开发区”,但在网上却查不到任何信息。来到昌都后他才发现,整个开发区只有10来名工作人员,办公地点是在昌都城区租赁的4间办公室,开发区在城郊有一块划拨地,但全区只有不到20家注册企业,且规模偏小。
面对开发区“一穷二白”的现状和自己相对陌生的工作领域,江华原本计划先拿三个月熟悉情况,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两个月后,昌都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调任,由担任常务副主任的江华主持工作。为此,江华不得不“加快成熟”。全面主持工作后,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扩充管委会班子成员、重新搭建管理框架、制定开发区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这些全部都得到了昌都地委从上到下的支持。然而在江华提出“将办公室搬迁到划拨园区内”时,却遭到多数人反对。
原来开发区划拨的地块,不仅距离昌都城区有70多公里,而且是一片“不毛之地”,大家自然不愿“挪窝”离开城区。对此,江华逐一做思想工作,最终妥善完成了“搬家”,带领大家扎根开发区建设一线。
在“不毛之地”建现代化园区
搬到园区后,江华和同事们挽起袖子对园区进行“改造”——没有办公地,就把以前一处废置的派出所简单装修后作为办公楼;没有水,交通车每天进城用桶运水;没有食堂,现建;没有厨师,每个科室会做饭的职工轮流起来进厨房做饭;没有蔬菜,那就到附近农户家采购……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大半年,随着供水系统等逐渐投用,开发区的饮水吃饭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管委会班子成员也扩充到50多人。开发区管委会又重新规划了园区路网、水网等,一座现代化工业园区开始逐渐成型。
基础设施建设最需要的是资金。怎么筹措?江华找到了重庆北部新区管委会,经过多番争取,北部新区确定对口援助昌都开发区7000万元帮扶资金,解决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燃眉之急”。
“巧妇难为无米炊,基础设施不完善,企业是不敢来的。”江华说,不过,随着去年5月份园区内多项基础设施开工后,上半年招商只有10余家企业愿意洽谈的局面,一下子改变了,到了年底,园区一共接洽近百家企业,多数企业表达了入驻意向。
要建现代化工业园区,另一个“坎儿”是征地。彼时昌都开发区征地拆迁涉及4个行政村、约2000户居民,当江华和同事们走家串户预备做群众“思想工作”时,没想到多数藏族同胞大都很支持。江华说,当地群众想法很淳朴,只要能改善生活、就业,获得搬迁红利就行。
“当然也会遇到些问题,我们都会逐一解决。”江华说,当时有一位藏族妇女说什么都不肯搬迁,认为搬迁后影响了她的生计。于是管委会专门在办公楼食堂旁边设了一间小卖部,转租给这位妇女经营,帮她进货、发货,只象征性收取租金。几个月经营下来,这位妇女很满意,连说尝到了“甜头”,还打算在园区内租赁一处更大的铺面。
管委会还吸纳当地群众就业,面向村民招聘保安、清洁员等,并对入驻企业中能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的给予相应补贴。在园区建设资金紧张的情况下,管委会抽出资金牵头成立村社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设立劳务队、运输队,帮助被征地的村民再就业,同时管委会还持续修建拆迁安置房,让被征地居民得以居住,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为招商“跑断腿、磨破嘴”
园区建设初见雏形后,接下来最关键就是“填内容”——为园区招商引资。为此江华和同事们近年来可谓“跑断腿、磨破嘴”。江华带领昌都开发区招商团队,近两年来先后到部分省市进行多场招商推介,并积极接待企业前来昌都进行项目考察。目前整个开发区现有注册落户企业85家,注册资金18.47亿元,累计实现税收1.1亿元,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8亿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毛之地”到“投资热土”的跨越式突破。
江华说,由于交通闭塞、产业基础薄弱等原因,昌都开发区招商引资此前一直停滞不前。直到去年各项基础设施才逐渐建成,管委会才有了招商“底气”,也吸引了部分内地企业主动前来。
“现在有时一天会有不同的几拨企业前来洽谈落户,不过在涉及具体产业时,我们会跟企业方发生分歧甚至争执。”江华说,即便昌都开发区基础薄弱条件有限,不能像内地开发区那样“挑商”、“选商”,但也不会随便“画大饼”搞忽悠,而且坚决杜绝要破坏环境的企业落户。
江华说,如今在昌都工作已有两年多,但他对家乡重庆、对亲人的思念一点没有减少。有时,他会在宿舍里弄一顿简易火锅“打牙祭”,一解思乡情。
到明年8月,江华和其他第7批援藏干部将完成援藏工作使命。对于在昌都开发区的最后一年任期,江华说,他希望把重庆人“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精神在昌都继续发扬光大,继续衔接好重庆北部新区和昌都开发区的对口支援,让更多开发区工作人员能够得到去内地培训机会,以此更好地促进昌都经济发展,延续渝藏情深。
今晚重庆卫视同步播出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