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波与工人商讨楼房设计。
重庆频道消息 黄启波,1969年出生于重庆忠县,从包工头做起,后来在天津成立了建筑公司,最终成为天津建筑业的佼佼者。此后,他带头成立天津重庆商会,让在津打拼的渝商抱团发展。同时,资助了30多名山区贫困学生。
■ 感言:无论生意如何成功,出了重庆始终是外地人,只有回到故乡,心中才有踏实的感觉。
“小敏,叔叔小时候也是大山里的贫困孩子,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你能有更好的明天。”
7月,在天津重庆商会办公室,黄启波正提笔为其资助的贫困学生黄敏回信。近年来,在打理生意的同时,黄启波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慈善事业上。
诚信创业 打工仔变身建筑老板
1969年,黄启波出生于忠县花桥镇。19岁那年,村里掀起了外出务工潮,黄启波跟随表哥第一次走出老家,来到天津。
到了天津,他先进入一家工厂,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发展机会。1989年,一位来自河北邯郸的工地老板急需工人,黄启波得知消息后,萌发了做劳务介绍的念头。于是,他回到忠县,从老家组织了50多名乡亲,到天津承接了该老板的工程。第一次做工程,虽未挣到什么钱,但却让他对这个行业有了初步了解。
1993年,河南驻京办要粉刷外墙,黄启波召集了50多名工人,拿下了这单5000平方米的业务。这次,他赚了2万多元,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黄启波的务工队伍逐步壮大。行情最好时,曾有200多人跟随他从忠县到天津务工。可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工程回款越来越难。没有回款,就发不出工资,跟随黄启波的工人越来越少。
1999年的春节,黄启波从忠县返回天津,在菜园坝火车站时,跟随他外出务工的村民只有10多人,同时他还欠下百万元的工资。黄启波向村民承诺,前期欠下的工资会逐步还清,新的一年再苦也会按时发放工资。
“我是农民出身,知道那些打工钱都是村民一年的生计。”黄启波说,为了兑现承诺,接下来的三年,他宁愿自己不挣钱,也要把欠下的工资还清。
2002年,所有欠款终于还清,黄启波的装修队也因此在天津市场上获得较高声誉。2003年,黄启波成立了津渝建筑公司,从“散打”改为规范经营。公司成立之初,尽管前期回款还在继续,但为了让员工安心,黄启波又自掏腰包为职工购买五险一金,使公司凝聚力大大增强,公司发展逐步步入快车道。
如今,津渝建筑公司发展为津渝集团,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建筑机械设备产品开发与制造以及建筑施工等,集团年产值上亿元。
成立商会 助在津重庆人抱团发展
数十载商海沉浮,黄启波深知创业艰辛。
刚到天津时,正值冬季,黄启波住在郊区的厂房里,厂房没有暖气,寒风穿过窗户缝吹进卧室,冷得他直打哆嗦。那时,他每月工资只有几十元,为了节省开支,他常常靠馒头就着土豆片过活。“北方的馒头很硬,一口咬下去,难以下咽。”这使他越发思念故乡,黄启波回忆道,“很多次,连做梦都会梦到家里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和母亲腌制的腊肉、香肠。”
在工厂,黄启波主要负责汽车零件的清洗、打磨,工厂是计件考核。为了多挣钱,他平均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次,在打磨一个自行车零件时,砂轮从机器上飞出,将他耳朵擦伤,留下了疤痕。
后来,黄启波开始承包工程。但因为他是外地人,要获得一个项目,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果那时有商会这样的组织扶我一把,我会少走许多弯路,今天或许还能走得更远。”黄启波说。
2011年,黄启波联合上百家在天津的渝资企业成立了天津重庆商会,并当选为会长。黄启波告诉记者:“商会的宗旨便是搭建‘乡情、友情、商情’的平台,让会员们相互扶持,共同发展。”
今年49岁的张昌珍便得益于天津重庆商会的资助,东山再起。
张昌珍是重庆开县人,2012年,她和丈夫来到天津,在滨海新区开了一家火锅馆。谁知,刚开业半年,一场大火将火锅店烧得所剩无几,眼看大半生积蓄化为乌有,张昌珍和丈夫非常绝望。黄启波得知后,与商会成员们一起募集了10万余元善款,帮助张昌珍渡过难关。2012年底,张昌珍的火锅店重新营业。如今,生意最好时,日均营业额上万元。“如果没有商会的帮助,我这辈子恐怕都难以翻身了。”张昌珍感激地说。
此外,黄启波还带领商会扶持了一批大学生创业者。今年28岁的王永斌是重庆巴南人,在商会的扶持下,他在天津办起了空调公司,年收入20多万元。
黄启波告诉记者,目前在天津创业的重庆人有10多万。他希望通过商会让大家更好的抱团发展、互助共赢,让更多年轻的创业者少走弯路,早日圆梦。
投身慈善 资助30多名山区贫困生
在黄启波的办公室,有一叠厚厚的信纸,信纸上是孩子们写给他的最真诚的感谢。近年来,黄启波将更多精力投入慈善事业,帮助了许多山区小孩。
黄启波出生在忠县农村一个贫苦家庭,母亲体弱多病,一家人全靠父亲微薄的务农收入过活。尽管生活清贫,但父母的关爱却使黄启波的童年充满了温馨。
“虽然父亲没读过书,但他的勤劳质朴却始终激励着我。”黄启波说,19岁起,他独自在天津闯荡,即使面对再大的挫折、困难,也从未被打垮。他戏称自己就像家乡田坎上的狗尾巴草,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而支撑着这份坚韧的是身后家人默默的关爱和支持。
为此,他希望能为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提供一份帮助。
2011年,黄启波得知老家有个叫黄敏的小姑娘幼年丧父,母亲多病,13岁的她主动挑起家庭重担,照顾弟弟和奶奶的事迹后,被深深触动。他告诉记者:“童年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童年时享受过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坚强,也更懂得爱别人。”他希望帮助黄敏,让她感到更多来自社会的爱。
于是,在忠县政府的牵头下,黄启波每年都会资助黄敏5000元。每个月,他还和她通一次信,督促她好好学习,教导她做人的道理。今年,黄敏考上了重庆一家职业高中。黄启波告诉黄敏,只要她想读书,他就会一直资助她完成学业。
此外,黄启波还资助了30多名贫困大学生,援助忠县乡村小学建设等。黄启波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自己被迫辍学。如今,他希望尽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家乡山区的孩子不再失学。
“耿直、热情、能吃苦”是黄启波心目中重庆人的代名词,也正是因为具有这些品质,他才能从打工仔成长为知名企业家。每年,黄启波都会抽空回重庆与家人相聚,“无论生意如何成功,出了重庆始终是外地人,只有回到故乡,心中才有踏实的感觉。”黄启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