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重庆市重点民生实事,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施3年来,已有近17万贫困群众搬离大山。在精准扶贫帮扶下,贫困群众“挪穷窝”后“拔穷根”,找到了新的就业门路和发展机会,实现了“搬穷”与“帮穷”目标。
车出南川城,蜿蜒穿行山间,半个多小时后,一排排造型别致、干净整洁的巴渝民居出现在青山绿水之间。进村下车,记者看到,农民新居门前种着鲜花、柳树,农家院落整洁。
在南川区高桥村,不少贫困户告别土坯房、危旧房,圆了“安居梦”。村民刘孝华新家上下两层130平方米,电视、冰箱、电脑一应俱全。刘孝华说:“老宅建了50多年,成了D级危房。堂屋一侧土墙倾斜,墙壁裂口有10多厘米宽,风能穿墙过,还要用木棒撑着。”
“穷山沟里的农民穷苦了、穷怕了。听说政府搞高山扶贫搬迁,大伙儿积极性很高,争相报名。”村党支部书记韦美中说,村里已先后实施两期搬迁,转移群众超过270人。
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2013年至今,重庆以生活在高寒偏远地区、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的贫困群众为扶贫搬迁主要对象,迁移贫困人口16.9万人。
为让贫困农民“搬得起”,重庆通过推动农村改革、整合政府帮扶资源等方式,降低搬迁成本。市里规定,搬迁农民退出宅基地的,可通过土地交易平台进行“地票”交易,每亩地有13万元以上收益。在涪陵区洪湖村,贫困户谭明清一家经济条件一般,一年收入不到2万元。“有了‘地票’交易,我家退出0.6亩宅基地,得到近8万元钱,加上危旧房补助,我在居民新村买了套新房,生活条件好多了。”谭老汉说。
重庆还将国土整治、危旧房改造等资金“打捆”使用,实施差异化帮扶,在人均搬迁补助8000元基础上,再给予贫困户1000-2000元补助,减少了搬迁资金缺口。
“农民挪了‘穷窝’,更要拔‘穷根’。”刘戈新说,重庆按照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搬迁对象,鼓励发展蔬菜、乡村旅游,推动收入增长;对自愿进城的,鼓励向工业园区附近、中心镇集中,配套稳定的就业岗位。
“以前家里住在高山上,地虽然4亩多,却要和野猪争口粮,一年到头也就只能填饱肚子。”扶贫搬迁后,云阳县向阳村农民陈永珍一家住进了新村,自己就近到村里企业上班,丈夫也在柑橘园做工,年收入四五万元。搬迁时是贫困户,两年后就摘了“贫困帽”。
向阳村委会主任邹厚明说,贫困户搬迁后不愁生计,得益于提前规划好的扶贫配套产业。在安置点周围,落地了玩具厂、蔬菜加工厂等,就业不愁,群众脱贫就更有指望了。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