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曾参加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写作,作品被选入《中国新诗人诗选》等二十多种选集,其主编的《回忆对越自卫反击战》、《从放牛娃到炮兵营长》等作品备受好评。现为作家、福建省重庆商会秘书长。
感言:人生的道路太平坦了,一旦摔下去就爬不起来。不经历风雨怎见彩虹。
李吉华获得的奖章。
李吉华年轻时留影。
“重庆,我向往的美丽城市。山城,为我编织迷人的梦境……”一个人思念家乡的方式有很多,李吉华的方式是写诗。
从重庆垫江县穷山沟里卖鱼干的孩子,到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功的勇士;从写有重达20多斤文稿的作家,到精明干练的福建省重庆商会秘书长,李吉华用大半生的时间,勾勒出一个重庆汉子离乡远行的剪影。
“从小到大我有很多梦想,而实现它们的全部勇气都来自于家乡的山水。”7月中旬的厦门,李吉华在办公室“巴山蜀水”几个大字下,讲述起他的逐梦旅程。
英雄梦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功
在内心深处,李吉华还藏着一个英雄梦。为此,在18岁时,李吉华成为成都军区工兵团的一员。
在部队里,李吉华先后当过工程兵、汽车兵。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李吉华积极请战,被调入成都军区149师,成为首批奔赴越南前线的战士之一。
上火车前,李吉华用针刺破手指写血书:“宁愿前进一步死,不愿后退半步生。”
来到战场,李吉华才知道,“枪林弹雨”并不是个夸张的词。“枪弹真的跟雨点一样,随时掉身上。天也不再是蓝色,被炮打红了。”李吉华回忆,战场上由炮兵开路,他与战友们常常拿纸团塞耳朵,怕疼的时候,嘴巴一咬毛巾就上场。
在这次战争中,李吉华负了伤,立了三等功。“敌人的一枚弹片嵌进我大腿里,流血了,但还能走,卫生员简单包扎一下,继续打仗。”对于负伤的细节,李吉华轻描淡写,不愿多谈,只是说,“重庆崽儿嘛,不怕死,更不怕痛,这在我们部队是出了名的。”
“创业”梦
村庄里的“流动营销”
李吉华出生在重庆垫江县清水寨。
“清水寨是一座古寨,分别有四个厚实的寨门。”说起家乡,李吉华用手指给记者画下一个隐形的沙盘。
除了美景,童年给李吉华的另一个印象是“饥饿”。
穷则思变。10岁时的李吉华有了第一个“创业”梦想——他跟随姑父做起了卖煤油灯罩的买卖,后来,他又尝试到江边钓鱼,钓到鱼后放在草帽上晒干,一路卖鱼干。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进账10余元。
因为“脑壳灵光”,村里的小孩都找到李吉华,要跟着他做生意。于是,在当年宁静的清水寨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清瘦的少年捧着草帽,带着一群孩子卖鱼干。
“但不管怎么卖,他们都没有我卖得多。”回忆起当年的“创业”经历,61岁的李吉华得意地呷了口茶,“因为他们都是坐在一个地方卖,而我要到处叫卖,这叫‘流动营销’。”
文学梦
重庆山水是灵感之源
退伍后,上世纪80年代,李吉华入职厦门市政府人民防空办公室。独在异乡为异客,每当孤独无助时,李吉华便拼命地写作,文字里流淌着挥不去的乡愁。
李吉华说,重庆的山水是他的灵感之源。他为垫江县那条“弯弯的小河”写诗,“昔日的激流是我永恒的思索”;他写山城的江水与灯火,“那是千家万户的‘星星’在闪烁”;他写初到厦门的感受,“厦门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但是,我还是想着遥远的故乡——重庆,它是我的生命之源。”
随着堆积在办公室的稿纸越来越多,李吉华的文学梦开始暗自发芽。他参加了北京诗刊学院的学习,并在黑龙江文化创作函授中心学习一年。结婚后,为了晚上写作不影响妻子,他在过道上搭一个铁床,挂上蚊帐,打着电筒,流着汗水“爬格子”。
渐渐地,李吉华的作品开始得到业内关注。他戏言道,当自己的稿纸有20多斤重的时候,诗歌、散文开始先后在国内外二十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作品还被选入《中国新诗人诗选》、《中国散文诗大系》等二十多种选集。他出版了散文诗集《心的流向》、《孤独的微笑》,诗集《浪花》、《感悟人生》等,并成为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福建省作协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会员。
“正是重庆人的性格,让我有勇气一个接着一个追逐自己的梦想。”李吉华说。
话音刚落,他已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厚厚的设计方案,向记者透露了他的下一个梦想。“这就是我家乡垫江县的清水寨。我想修复儿时的那些老建筑、老城墙。”
李吉华说,目前他正与相关部门接洽,一切正在顺利进行中,“这是一个关于乡愁的梦,我会尽最大的力量去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