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重庆即将走过的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里,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重庆全力“赶考”,交出一份发展势头好、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的“答卷”。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重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务实进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取得重要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科学谋划和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民生第一目标、稳定第一责任,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今年10月29日,一个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专题会在市政府召开。市领导明确要求重庆市的整车制造企业和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巩固深化重庆市全国重要汽车产业基地的地位。
汽车,全国每生产8辆新车,就有1辆是重庆造。“十二五”期间,重庆市车企瞄准市场,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产业,形成了“1+10+1000”汽车产业集群。2014年,重庆成为中国产量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如今,传统汽车产业正提档升级,将与从无到有、垂直整合推动集群发展的“5+6+800”的电子信息产业一起,继续发挥“主引擎”作用,成为重庆市工业发展名副其实的“双轮”。
11天后,总投资100亿元的智睿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将落户巴南麻柳,这意味着重庆市离打造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生物医药产业是重庆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早在去年,市委、市政府在结构调整、动力转换上下好“先手棋”,确立了发展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物联网、机器人、石墨烯和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庆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培育新动能。目前,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今年全年产值有望达到1500亿元。
传统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庆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混合动力。“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与2010年相比,2014年重庆市实现全部工业销售产值2.15万亿元,翻了一番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70亿元,年均增长26.3%;地区生产总值保持较快增长,今年预计总量突破1.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的同时,经济的质量效益也向好。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5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进出口总额也保持了较快增长。
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工业、房地产、基础设施、服务业投资比例调整为3∶3∶3∶1。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格局。
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城乡发展均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
提到科教文卫优势,沙坪坝区有绝对的“话语权”,两年多来,该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目光集中在教育培训、文化商务、健康产业上,光是今年的签约投资就已达600多亿元;在永川,机器人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异军突起,78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的入驻,形成产业链雏形;而在彭水润溪乡,当地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农民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开宾馆酒楼发展起乡村旅游,光是今夏两个月,每户就有数万元的旅游收入……
面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现实,2013年9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决定,并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探索“全市一盘棋”的区域发展路径。各区县通过功能区域划分找准定位,突出自身特色的规划图正在逐步形成;根据功能定位,重设招商门槛,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差异化的考核机制和财政政策成为指挥棒,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激发了各区县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经过两年多建设,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显著增强,差异化、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格局初步形成——都市功能核心区总部经济、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占GDP比重超过八成;都市功能拓展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升至50%以上;城市发展新区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主战场,工业增加值和工业投资在全市的占比中,已分别达到40%和56.2%;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成为全市特色旅游增长最快区域。
美丽山水城市建设成效明显,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
家在金沙港湾小区的王女士最近发现,她晨练的沙滨路上悄然安装上了一组过街人行红绿灯。以前她到岸边锻炼,总要绕行很长的路,横穿马路又十分危险。现在只要轻轻一按灯杆上的金属按键,不到一分钟人行绿灯就亮了,过街既方便又安全。
不仅是步行,王女士还经常从小龙坎站换乘地铁1号线前往主城各区休闲购物,“重庆这5年变化大,尤其是城市交通发展,让我这样不开车的人也能方便出行!”
“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交通运输发展最快、群众实惠最多的5年,全市交通固定资产年度投资规模保持在670亿元以上,约占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的25%。重庆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由2010年底的19.2公里增加到今年底的202公里,由一条线运行发展到4线网络化运行,线网覆盖主城九区;城市道路营运里程超过9000公里,建成“一枢纽六干线二支线”铁路网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区域性航空枢纽基本建成,“4小时重庆”全面实现。
交通大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缩影。“十二五”时期,重庆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形象和功能明显改善,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大幅提升,更加注重传承历史文脉和融合自然山水,历史文化名城和“山城”“江城”“水城”的城市风貌更加显现。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要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持续释放
今年7月27日,国内知名房地产企业绿地集团在重庆市签约,他们将与其它企业一起,通过PPP模式参与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建设。“尽管这个PPP项目运作时间较长,但重庆市政府的承诺,让投资企业吃下了‘定心丸’。”前来签约的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市政府遵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公共利益最大化、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社会投资者有合理收益的5点原则,让公司决策层放心。
为减轻财政压力,突出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重庆市积极探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PPP模式,通过市场化手段调动各类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进入这一领域,目前已有多个PPP合作项目开工建设,主要支持机场、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农村公路、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为推进重庆市投融资改革,重庆市还成立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聚焦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旅游六大产业,将原来以补助、奖励、贴息等形式直接拨付给企业的资金,转变为政府股权投资,与企业共享收益、共担风险。而成立的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主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五六千亿元,从而帮助重庆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20年实现万亿规模。
重庆市还积极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在地票制度等领域实现创新;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占比提升至61.3%;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新一轮区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这一系列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实施,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得到持续释放。
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对外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
今年7月1日,新版《国际铁路货运联运协定》正式生效,往返亚欧的列车,可以再次运输曾被视为铁路禁运物品的国际邮包。推动这一变革的,是重庆至德国杜伊斯堡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近几个月来,“渝新欧”承运的国际邮包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跨境电商的全球采购。
某品牌母婴电商负责人说,从欧洲代购的这些日用品,如果选择海运则时间花费多出货慢,选择空运则物流成本高,选择“渝新欧”则性价比最高,因此是最佳选择。今年以来,渝新欧每个集装箱每公里运价由1美元降至0.55美元左右,基本与海运运价持平,而全程运行时间比去年同期又缩短2天,优势进一步提升。
4年多来,“渝新欧”持续发力,去年去程开行班数首次在一年内突破100班,“渝新欧”货运量占经阿拉山口出入境中欧班列的80%以上。重庆铁路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铁路物流保税中心的相继获批,让“渝新欧”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贯穿中欧的物流大动脉,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使得重庆由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全国对欧出口货物的主要集散地,和欧洲及中亚国家对华出口的中转站。
不光是铁路,“十二五”期间,重庆市积极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以铁、水、空三大枢纽三大口岸和保税区为载体,联动各级开发区(园区),构建覆盖全市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
这是重庆主动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基于自身独特的经济地理优势,构建的大平台、大通道、大通关、大集群、大环境内陆开放体制机制,形成内陆独有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在此体制基础之上,重庆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开放平台动力强劲,开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引进外资每年保持100亿美元以上,吸引240多家世界500强落户。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
“千多亩的魔芋,玉米种植基地成型,年利润20多万元,再加上300多亩中药材,一年收入还是很可观!”今年10月下旬,在开县满月乡川珠村,当地种地大户陈美东自豪地说。5年前,他告别打工的生涯,拿着辛苦积攒的1万多元回到家乡,看准自家100多亩荒坡地,想种植中药材创业。
但是,陈美东手里资金不够。他听说县里有扶贫资金互助会,于是主动联系。不久他就在无抵押物的情况下贷款1万元。用两万元的本,他购买了种苗,走上职业农民的路。5年间,他通过土地流转,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地大户,县里的扶贫互助资金一直相助,累计向他贷款40多万元。他把地里的中药材卖了钱,马上就还贷款,从不拖欠。在开县当地,依靠小额信用贷款脱贫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
“十二五”时期,重庆市以秦巴山、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大力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有所提高,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
民生工作联系着千家万户。重庆市确立民生工作“五个坚持”原则,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目前,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进步,城乡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
大力创新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平安建设
今年9月6日凌晨1点多,涪陵区兴华东路客运汽车站附近,4名青年在路边徘徊。不一会儿,4人撬盗附近一处门面,随后进店盗取财物,得手后,4人迅速遁入附近一所网吧,以为神不知鬼不觉。谁知几分钟后,他们被民警逮了个正着。
原来,他们的一举一动,全在高清摄像头的监控掌握之中,而监控的屏幕前,则是24小时轮班值守的图像侦查民警。图侦民警发现他们作案后,立即通知附近派出所民警,通过视频监控,实时报告4人的准确方位。
信息化技术创新给重庆市平安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十二五”时期,重庆市大力推进“应指工程”视频建设,不仅在城区和中心城镇加快推进,而且逐步向偏远乡镇和农村社区辐射。建用并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治安防控中的利器作用。
“十二五”以来,重庆市大胆创新,一批管用实用的新制度新机制新办法得以确立执行。市委常委会建立起了平安建设和安全稳定季度形势分析会制度,及时研究平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同时,市委、市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平安建设维护稳定工作专题会议,形成了党委政府齐抓共管坚强有力的领导格局。
另外,重庆市还健全完善了多层次一体化社会治安形势分析研判机制、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机制、重点人员教育疏导转化管理机制、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等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机制制度,平安建设在创新中不断突破。
“十二五”时期,重庆市群众安全感、群众对政法工作满意度、矛盾纠纷化解率稳步提升,平安建设主要指标持续平稳向好。重庆市不断夯实政法平安“三基”建设,推动“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市财政已下拨1.5亿元平安综治专项资金。积极鼓励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建立起3800多支、人员达3.2万余名的村、社区专职治安巡逻队。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17万余名专兼职网格员活跃在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不断得到夯实,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断加强
今年5月13日,巴南区环保局负责人走上环境资源审判庭被告席出庭应诉。这是新《环保法》实施以来,重庆市第一个出庭当被告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原来,在2014年9月,该局对一家电器公司生产项目未执行环保要求、擅自生产的行为进行了停产罚款的处罚,引起了这家公司的不满,于是将环保局告上了法庭。
经过审理,法官认为巴南环保局的行政处罚程序合法,使用法律法规正确,驳回了诉讼请求。“环保局负责人出庭应诉,既有助于法院查清案情,对原告当事人尊重,也是对《环保法》一次很好的普法宣传。”法官对此赞赏有加。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坚守“五个决不能”底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完成总量减排项目4500个,总体上完成确定的目标要求。“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6.7万辆黄标车和老旧汽车被淘汰,累计关闭、搬迁236家大气污染企业,28条污染严重次级河流得到整治,全市共划定114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清理保护区内污染源3000余个,全市336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企业已关闭250家。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重庆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长江、嘉陵江、乌江重庆段水质总体保持II类以上,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峡后续植被恢复等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1081.7万亩,超过国家下达“十二五”造林计划目标,森林覆盖率由5年前的37%增加到目前的45%。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面对雾霾来袭,如何有效治理,选项有很多。但运用法律、依靠规则、建立制度才应该是我国治理空气环境污染最优化、最治本的选项……”
在2014年秋季全市新提任领导干部法治理论考试中,面对一道“某省向所辖市开出雾霾罚单”的论述题,市政协办公厅老干处副处长陈炜深思熟虑写下了上述答语。为准备这次严格的闭卷考试,陈炜专门找来法律书籍,系统学习了一个多月。他在这次考试中获得96分,排名前列。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需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十二五”期间,重庆市以考促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养,在全国首创实施新提任领导干部法治理论知识考试制度,考试是否合格与领导干部任职试用考核直接挂钩。截至目前,包括1900余名市管领导在内的3.6万余名新提任领导干部参考,刚性的测试制度和量化的测试分数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学法守法,考试不及格率长期保持在1%以下。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大力开展“六五”普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全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方式方法,法治宣传内容载体不断丰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经济社会发展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在化解矛盾中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积极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政治责任
今年“七一”前夕,中组部评选表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重庆市党员领导干部陶长海、蒋宜茂上榜。在当地群众眼里,陶长海和蒋宜茂都是“能干事、敢碰硬”的干部。陶长海任职以来,带领全区干部群众办成了轨道交通跳磴至江津段、江习高速公路、珞璜水公铁综合枢纽等多件大事、难事,将江津人多年的梦想一一变为现实。蒋宜茂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条万条,不落实等于白条”,曾经入驻园区企业遇到难题,他立刻现场办公帮助解决。
市委清醒意识到,有了思想认识的提高,才会有行动的高度自觉。重庆市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重大政治责任,始终注重狠抓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补精神之“钙”、筑思想之魂、立道德之范。
通过一系列学习教育,全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党性修养进一步增强,“忠诚、干净、担当、实干”成为越来越多党员干部的自觉共识。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十二五”,重庆收获良多,为“十三五”时期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良好发展局面值得倍加珍惜。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重庆市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即将迎来“十三五”,重庆朝着“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道路又将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