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11月3日,记者从重庆市扶贫办获悉,“十二五”以来,我市以秦巴山、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组织开展包括乡村道路通畅、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等领域扶贫开发工作,减贫与增收亮点突出,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按照2300元(2010年不变价)扶贫标准,我市贫困人口由202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65.9万人,共减少36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8.1%减少到2014年的7.1%。
“十二五”以来,我市贫困地区人均GDP由2010年的27271元增加到2014年的48031元,增加20760元,年均增15.22%。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100元增加到2014年的8496元,翻了一番还多。贫困家庭收入中,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据较大比重,这与我市贫困地区的产业培育息息相关。
“十二五”时期,我市把资金、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有了长足进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农田水利方面:5年累计整治农地436.9万亩。加大了病险水库、山坪塘整治等水利工程建设力度,5年进行小微型水利建设近15万处。
人饮方面:解决442.73万户饮水困难问题。至2014年全市饮水困难人口比例仅为0.1%。自来水普及率由2010年的87.5%上升到2014年的93%。
交通方面:2014年底全市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100%,行政村通班车比例达到100%,交通面貌明显改观。
电力通讯方面:已消除了无电户,实现户户通电。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到村社,有条件的村社已接入了宽带。
住房方面:贫困户农房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以来,我市已累计下达搬迁计划53.8万人,42.3万人入住新居。
“十二五”期间,我市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持续推进,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随之而提高。以教育为例,通过合理布点村小学,2014年有小学的行政村比例达到53.20%,有幼儿园或学前班的行政村比例达到54.70%,7-15岁儿童在校生率达到99.8%,贫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2年。
至2014年底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97.1%,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比率达97.8%,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