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大足与敦煌对话”文化论坛在重庆市大足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批知名学者共同探讨大足与敦煌两地石窟艺术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价值,以及“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大足与敦煌经济文化方面的互动与发展。论坛上,两地主要领导也互相表达了深入合作的愿景。
敦煌与大足,均历史悠久,是文明传承兴盛的两颗地域明珠。“北敦煌、南大足”标识了世界石窟艺术史上的两座奇异的高峰。敦煌见证了石窟艺术在北朝、隋唐之际的鼎盛风貌,大足则演绎了石窟艺术于宋代步入晚期的再度辉煌。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与大足,不仅见证了佛教石窟艺术的兴盛,也是古代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驿站。大足区委书记江涛介绍说,目前,大足已建立了大足学科研机构,正在培养更多的大足学专门人才,确立了“大足学研究文库”科研成果出版规划,积极推动大足学学术研讨活动,这些学科创建活动有力拓展了大足学的社会影响力。
他表示,期待大足与敦煌在学术、产业方面深度合作,推动旅游文化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参加论坛的学者们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讨论:敦煌学在大足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借鉴意义;敦煌与大足两地石窟艺术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敦煌与大足两地石窟在打造地方文化产业及提升城市软实力中的作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大足与敦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互动与发展。
论坛上,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表示,大足与敦煌的文化对话,是“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一个非常具体而且重要的文化课题。敦煌石窟在壁画保护方面的成就,领先全国乃至国际领域;近些年来,大足有关南方红砂岩类石质文物的保护也已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国内南方地区极具代表性。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大足石刻与敦煌石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种社会研究力量开展合作交流。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宁强认为,长期以来,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容易形成一些矛盾冲突。因此,宁强建议,地方政府与文物保护单位应该建立一个协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在旅游旺季由地方政府配合文保单位及时分流超额游客,既保证文物的绝对安全,又有利于地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此外,以文物艺术品为蓝本的商业开发应该由文物保护单位与地方政府或其指定的部门地方经济实体共同主导,其知识产权应归文物保护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和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拥有。
南京师范大学大足学研究中心主任建议,大足应该加强旅游纪念品开发,建议以“足”这个元素开发特色标识旅游纪念品。同时,搭建“大足石刻智慧旅游”平台,联手敦煌致力于打通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上推广渠道。此外,还可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大足学的国际影响力。
针对敦煌学和大足学这两门学科建设,甘肃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詹顺舟也表达了希望双方在学术研究上深化文化平台共享的交流合作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