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进(前排左二)、张盈盈(前排右二)夫妇回到重庆,追寻抗战岁月的印迹。本栏图片均由记者左黎韵摄
人物名片
张绍进、张盈盈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已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
■ 简介:
美籍华裔,抗战时生活在重庆。为去世女儿书写传记《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多年来,张盈盈与丈夫致力完成女儿遗愿,让西方社会了解日军侵华暴行。
■ 感言: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南京大屠杀’被写入美国教科书。”
9月8日,《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已故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父母张绍进、张盈盈夫妇回渝寻根。
在沙坪坝区覃家岗,张盈盈寻找了其儿时旧居后,激动地说:“过去,这里都是一片农田,日军飞机时常在上空盘旋,施行轰炸。而现在这里都盖起了高楼大厦。70多年,重庆的变化太大了。”
童年印象,日军飞机无止尽的轰炸仍记忆深刻
抗战爆发后,张绍进、张盈盈的父母分别随南京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小时候,他住在南泉,我住在沙坪坝,起初并不相识。”张盈盈说,但是,在我们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的都是日军飞机无止尽的轰炸。
为了躲避轰炸,张绍进一家迁至南泉郊区。每次防空警报响起,村民们便纷纷躲进山后的防空洞。一次,正在防空洞躲避轰炸时,顽皮的张绍进和几个小伙伴偷偷溜出山洞看飞机,突然,日军投下一枚炸弹,没等张绍进反应过来,一名小伙伴已被炸弹击中。张绍进被四哥及时拉入防空洞,幸免于难。这次经历让他对日军的暴行终身难忘。
1940年12月,宽仁医院遭到日军轰炸,张盈盈的母亲正在医院待产。医生将她转移至附近农户家。好心的农户找来当地接生婆,又连夜到镇上买了些医用药品,张盈盈才顺利出生。
1945年,抗战胜利。张盈盈清晰地记得,当天,父亲夹着厚厚一叠号外回到家中,向全家宣读了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而在张绍进的记忆中,日本投降后,重庆举行了三天三夜的大狂欢,家家户户都放起了鞭炮,挂上横幅,庆祝抗战胜利。
此后,张绍进、张盈盈两家分别几度辗转。1949年前后到达台湾,直到高中才相识。共同的童年经历使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伴侣,然后移居美国。
晚年丧女,替女儿书写传记捍卫其生前心血
婚后,张盈盈与丈夫育有一对儿女。女儿张纯如是已故华裔女作家,以出版英文历史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而闻名全球。该书通过采访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等,首次向西方世界揭露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
时间追溯到2004年11月9日,那天,张盈盈与丈夫发现女儿张纯如失踪后立即向当地警方报警,在寻找了一天一夜后,噩耗随之而来——他们年仅36岁的女儿张纯如,被发现在自己车内用手枪自杀身亡。
刚收到纯如死讯时,张盈盈和丈夫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
张纯如的死讯传开后,外界舆论纷纷认为她是因为采访南京大屠杀时,接触了太多血腥、残暴的资料,患上抑郁症,最终选择自杀。这种舆论让张盈盈感到忧心,她说:“美国历史教科书中并没有收录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纯如的《南京暴行》算是首次向美国民众披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如果舆论认为探究南京大屠杀会让人走上绝路,那么,更多的美籍华人将选择遗忘这段历史,不鼓励华人小孩去追溯历史。”与此同时,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甚至公然污蔑《南京暴行》是“非常错误的描写”。
“纯如曾引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塞尔的警句‘忘记大屠杀等于第二次屠杀’。她的一生都在为还原真实的历史而奋斗。”张盈盈说。为了捍卫女儿一生的心血,更为了继续她未完的心愿,2005年在张纯如逝世一周年后,年近古稀的张盈盈决定提笔为女儿书写传记,说明女儿自杀的真实原因。她这一想法得到丈夫张绍进的支持。
不惧艰难,有生之年盼“南京大屠杀”写入美国教科书
张盈盈与丈夫曾分别攻读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物理博士。毕业后,夫妻俩大半生都在从事科研工作,可对于写作他们都是门外汉。
“在美国,一个从未有过出版经验的作者想要出版一本图书并非易事。”张盈盈说。可是,对于这位经过了丧女之痛的母亲来说,再大的困难都难以将她打退。
2009年,在经过充足的前期准备后,她和丈夫开始联系书商,并寄出样张。可是,书商们显然对这位哈佛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的作品有些质疑,或嫌书稿太长,或担心她与女儿关系太近,“无法做出公正评价”。
张盈盈病倒了,为女儿出版传记是她余生最大的心愿,她担心这个心愿无法实现。在丈夫张绍进的建议下,她尝试在网上刊登广告,吸引书商。终于,纽约一家小书商表现出极大兴趣,不仅向张盈盈支付了一笔预付金,还鼓励她“尽管写,不用嫌长”。
张盈盈和丈夫开始整理女儿的遗物,阅读女儿的书信、日记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夹杂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凉。但全书前几章回忆女儿36年的时光,却让我们感到温馨,因为她是我们一生的骄傲。”张盈盈说。
当全书进行到最后章节,揭露张纯如死因时,张盈盈感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张盈盈回忆道:“写完倒数第二章节后,我停了将近半年。我觉得纯如的死与《南京暴行》并没有必然关系,她是个坚强的孩子,不会被压力轻易打垮。我不想去触碰她真正的死因,但为了女儿,我又不得不去触碰,这让我内心备感矛盾。”
作为生物化学博士,张盈盈对药物颇有研究。她曾一度怀疑女儿是因写作后期服用抗抑郁药,才产生了自杀倾向。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她与丈夫联系了熟识的教授,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实验对这一猜测加以佐证。张盈盈在书中揭露:“张纯如第一次尝试自杀是在开始服用抗抑郁药物9天后。而这一类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令患者更加焦虑,甚至产生自杀倾向。”
“事实上,很多药物在白种人与黄种人身上作用是有差异的,而黄种人在美国属于少数族裔,并未引起药物厂家的高度重视。”张盈盈补充道。
终于,经过漫长的7年,2011年,张盈盈为女儿书写的传记《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在美国正式出版,《华尔街日报》发表评论,称赞这是一本“勇气铸就的坚实之作”。
张盈盈、张绍进的晚年都在为让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抗战史实而奋斗。“女儿去世已10年多,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南京大屠杀’被写入美国教科书。”张盈盈说。
如今,她与丈夫成立了“张纯如基金会”并加入世界史维会。每年,史维会会在美国高中选拔15名历史老师,组织他们到中国参观二战遗址,已到过上海、南京等地。今年,首次回渝寻根后,张盈盈与丈夫希望史维会能将重庆也列入参观名单,“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具有悠久的抗战历史,很值得参观学习。”张盈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