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还算是贫困户吗?”8月10日下午,当记者向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张板村64岁的农民张寿康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呵呵笑了起来,“应该脱贫了哟!”
记者是沿着一条硬化的公路,直接走进张寿康家的院坝。今年初,他花了6万多元整修好了房子,房子装修吊了顶,大冰柜里装满了腊肉……
“整修房屋的钱,是靠这地里的柠檬。”他手指院坝边已经挂满果实的柠檬林说,“我种的10亩柠檬,这两年每年都有3万多元的纯收入。”
一旁的村支书陈子文说:“有了这10亩柠檬,你家不但脱贫,还能够致富。因为到了丰产期后,1亩柠檬的年纯收入,能够达到六七千元。再加上你养的10多只山羊,一年的收入有多少,你心中有数了嘛。”
“七八万元差不多吧。”张寿康又呵呵笑了起来。
产业发展覆盖贫困户
作为市级扶贫工作重点区县,潼南区原有建卡贫困户15373户,贫困人口50272人。今年6月底7月初,在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中,潼南组织上千名干部,到农村一户一户地进行摸底调查,最后确定还未越过现时贫困线的贫困户只剩下1484户、4661人。
90%以上的建卡贫困户已越过贫困线,靠的是啥?
“是产业为他们铺就了脱贫路。”潼南区委书记辛国荣说,近些年来,潼南坚持用产业发展来推动脱贫。
崇龛镇是由原红心、米家、光辉3个乡合并而成。当年合并后的崇龛镇,贫困人口占了全镇总人口的40%。
“在扶贫中,我们坚持以产业发展来覆盖贫困户。”镇党委书记廖世祥说,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镇已建起1.2万亩的柠檬基地、4500亩的玫瑰花基地、3.5万亩的油菜基地、2000亩的蔬菜基地,以及葡萄、花椒等产业基地,全镇有6个村利用油菜花等农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农民办的农家乐有115家。
廖世祥说,正是因为有产业的覆盖,到2014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在今年6月底的重新摸底中,全镇未越线的贫困户只有131户、475人,贫困人口降到1%左右。而这部分贫困人口,基本上都是因残、因病等没有能力发展产业,才处在贫困线下的。
像崇龛镇这样以片区为主,通过发展产业来覆盖贫困村、贫困户的方式,潼南早已在全区进行了推广。
3年前,潼南在扶贫攻坚中,结合特色产业的发展,启动了“百村百园”建设。目前,太安片区的现代农业园、柏梓片区的荷藕园等,一大批覆盖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产业园已经建成,为贫困户铺就了脱贫路。
基础设施先行助力产业发展
“我们能够用产业铺就脱贫路,首先是通过农村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先行,促进产业发展起来。”潼南区区长蹇泽西说。
崇龛镇柿花村,是今年计划脱贫的村。一条刚修好的水泥公路,通上了村里最高的一座山坡,公路两边的坡地,已流转给重庆阿源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栽种柠檬和花椒。
“在脱贫中,我们村是基础设施先行。”村支书蒋勇介绍,目前,村里已修建硬化公路11公里。在水利设施上,已维修好两座小型水库、14口山坪塘、7座提灌站,使全村100%的水稻田、40%的旱地实现了保灌。
公路和水利这两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先行,推动了产业发展。去年,重庆阿源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村里1500亩地,种植柠檬和花椒,金果果农业开发公司流转了1660亩地,成片种植柠檬等水果。村里的贫困户除了把土地流转给公司获得租金收入外,还通过在产业基地务工或由公司帮助代养肥猪等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一条公路进村,带活一项产业,使全村实现脱贫。”陈子文也讲起了村里的脱贫之路。
2007年,张板村还是贫困村,全村没有一条公路,也没有一项产业。通公路的地方,竹子能卖两角钱1斤,可村里没通公路,竹子5分钱1斤也卖不脱。当时全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1300元,40%的农户未解决温饱。
2007年初,政府扶持村里修公路,并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栽种柠檬。围绕产业的发展需要,村里修起了20公里的公路,全村的柠檬基地也发展到2000余亩。
“每亩年纯收入有六七千元的柠檬产业,带动了全村农民,特别是贫困户迅速脱贫致富,进而实现了整村脱贫。”陈子文说,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近几年,村里每年都有10%以上的农户修建或改建房屋,改善住宿条件。
“1261”战役确保限时打赢攻坚战
经过多年的努力,潼南贫困村内的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摘帽”标准。而现在最关键的任务,就是确保摸排出来的1484户贫困户、4661名贫困人口全部越线脱贫。
“针对这1000多户贫困户,我们制定了‘1261’攻坚战役计划,确保限时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潼南区副区长朱福荣说。
“1261”战役是指:瞄准1484户、4661人这一精准扶贫的“靶子”;转动区里制定的产业扶贫实施办法和贫困救济实施细则两个“轮子”;走好发展产业脱贫、帮助就业脱贫、贫困救济脱贫、调解教育脱贫、法律援助脱贫、低保兜底脱贫“六条路子”;从政策上开出了流转土地、置换土地、联户捆绑、托管代养、入股分红、解决就业岗位、落实农户产品订单等十个方面的政策扶持“方子”。
“1261”战役保证了所有贫困户家的承包地不撂荒,并通过土地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太安镇黑湾村一组的徐光德,一家3口都有病,无劳力耕种。目前,在区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家的3.2亩水田、2亩旱地,以水田每亩1万元、旱地每亩5000元的折股,入股到黑湾蔬菜专业合作社中,由专业合作社进行耕种。
过去撂荒的土地转变为4.2万元的股份后,徐光德可以每年从合作社里得到分红收入。合作社还保证其每年每亩田600元、每亩地300元的保底分红,因此,他每年至少可以从过去撂荒的承包地上,获得2520元的稳定收入。再加上能够享受的救济等政策,越过贫困线已没有问题。
“‘1261’的战役基本能确保我们村10户贫困户今年越线脱贫,已脱贫的建卡贫困户逐步致富。”太安镇蛇形村支书代国伟说。
村里引进重庆香水百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地安公司,对能够流转土地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让他们通过租金和在产业基地里打工增加收入。对不在产业区内,无法流转土地的6户贫困户,则由公司负责对其承包地实行包种包收包卖,所获收入全交给贫困户。
“企业尽了帮扶脱贫的职责,也能从政府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中得到回报。”香水百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亚说,这也坚定了我们利用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