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处于重要节点位置的重庆,发展口岸经济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然而,重庆发展口岸经济有何基础优势?面临哪些问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带着这些问题,5月25日,市政协与市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对口协商。
现状:
重庆口岸经济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在此次对口协商之前,由市政协副主席童小平带队,市政协经济委牵头,联合部分民主党派重庆市委和区县政协,对我市口岸经济发展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深入调研。
“经过直辖十几年的加快发展,重庆口岸经济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协商中,市政协调研组成员、市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开宗明义,“目前我市水陆空立体口岸体系基本形成,口岸功能日渐完善,口岸经济已经起步。”
就口岸体系而言,我市水运口岸助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航空口岸架起对外开放空中桥梁,铁路口岸则依托“渝新欧”大通道融入丝绸之路,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功能不断凸显。与此同时,信息枢纽和“口岸”已现雏形。
在口岸功能方面,一方面口岸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入境政策不断优化,肉类、水果等指定口岸建设不断推进。另一方面,口岸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全市基本构建起与世界主要经济板块的国际贸易大通道,通江达海的多式联运体系逐步完善,对周边地区形成了强大吸引力。
“在此基础上,近年来,我市对外贸易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客货出入境初步显现出规模效应,外向型产业和业态逐步完善,口岸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调研组认为,口岸经济已经成为引领我市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十三五”及更长时间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问题:
重庆口岸经济尚处于发展“辅导期”
依托口岸平台而发展起来的口岸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生态体系,涵盖贸易、经济合作、国际旅游、金融服务等诸多产业。目前我市口岸经济发展面临哪些问题?易小光直言,重庆口岸经济尚处于发展“辅导期”,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一是从产业规模和结构方面来看,重庆口岸经济还处在发展的“辅导期”。与口岸经济相关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服务贸易等发展与沿海相比差距较大。国际金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等产业有待培育壮大,电商与传统贸易、物流等企业的融合不够。
二是各类硬件配套设施需要加快完善,全市国际贸易通道建设还有一些不足,口岸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够流畅,口岸内部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进度。
三是运行机制、政策扶持及管理服务等软环境有待提升。由于涉及口岸经济发展部门较多,包括发改委、市口岸办、外经委等政府部门及各口岸所在地行政主管部门等,在推进口岸经济发展中缺乏总体牵头和有序推进。
四是面临中西部地区日趋激烈的竞争,招商引资方式与沿海存在差距。重庆作为老工业基地,招商引资偏重工业领域,服务性招商重视程度不够,大的物流企业引入少,目前世界四大知名快递商都没有在重庆落户。
建议:
制定重庆口岸经济专项规划
协商讨论中,大家达成共识,口岸经济必须成为重庆“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成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强大引擎。
如何加快重庆口岸经济发展,调研组提出,目前全市口岸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先应在全市范围内提高并统一对口岸经济发展的认识,特别要运用国际视野和思维,推进口岸经济发展。同时,应加快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优化口岸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针对委员们提出要加密“渝新欧”货运往返班列的建议,市经信委副主任、市政府物流办常务副主任杨丽琼回应称,“渝新欧”铁路运程目前已经由16天缩减为14天,效率大幅提升,年内将实现每天一趟去程班列,返程一年内也将达到100趟班列。
“没有产业支撑的口岸经济,就是过路经济。”在围绕口岸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调研组建议,实施口岸经济分类招商引资措施。同时,在“互联网+”上做文章,加快各类信息技术在口岸经济中的运用,打造“互联网+口岸经济”。
针对目前口岸经济主管部门职能分散现状,参与协商的市政协委员和市经信委、市外经委、市口岸办相关负责人纷纷认为,应加强统筹,加强口岸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调研组还特别建议,由市政府统筹制定重庆“十三五”口岸经济专项规划,完善全市空铁水陆和电子口岸体系,同时将“大力推动口岸经济发展”纳入全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