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重庆市金泰航空首批30台农业植保无人机交付安徽客户,这标志着“重庆造”农用无人机在工业化生产方面实现了新突破。而今年3月,重庆市渔政部门也首次引进无人机进行江上巡航禁渔。
如今,随着重庆市农用无人机研发生产取得较大突破,相关部门也着手无人机的推广应用。那么,无人机在重庆市农业领域能有哪些作为?其优势在何处?农业大户对这种新鲜事物有怎样的看法?其推广应用又有哪些瓶颈?对此,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走访。
效率提高数十倍 农药消耗减少50%
——无人机适应农业现代化需求
今年3月,秀山清溪镇油菜花节现场上演了连续数天的空中“飞行表演”:一架架小型无人机飞快地低空掠过油菜田,雾化的农药被均匀地喷洒在花间,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
其实,这是当地5家农民合作社专门请来的航空植保无人机,在对油菜进行病害防治作业。
“无人机作业效率高,每天可喷洒600余亩,而人工操作一天10多亩,同时每亩仅需要1升左右的药液,相比其他方式可减少50%以上,还不受地形限制。”无人机作业现场负责人胡渝强告诉记者,无人机作业大多为低量喷药,且操控人员远离施药区域,避免了农药中毒风险。另外,无人机旋翼形成的下压气流可实现动态喷洒,施药效果远强于行走式机具。
无人机高效、安全、便利的特点,让其在农业植保领域备受关注,不少农业经营者也开始尝试。铜梁金荣蔬菜种植合作社去年就购置了一台无人机,用于其6000亩莲藕的施药、施肥等植保作业,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位于长寿现代农业园区的柑橘种植大户东源农业公司,最近也准备购置无人机,对其5000余亩的晚熟柑橘进行相关植保作业。
“农用无人机主要应用于农业植保领域,其通过地面遥控或GPS飞控,来实现喷洒药剂、粉剂等,有的还可以洒播种子。”西南大学教授、植保专家刘怀介绍,该类植保机械在2007年左右出现在我国农业植保领域,目前重庆市尚处于展示探索使用阶段。
价格高续航弱 更缺行业标准
——无人机还要在农家田外“飞一会”
随着农业对高效化、智能化的植保需求越来越大,有业内专家预计,今年我国农用无人机市场需求将达到5000台,至2020年将超过1万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诱人的前景,刺激了部分民间资本涉足。曾从事房地产开发的戴相超2007年起投资2亿元,在巴南区建立了无人机制造基地。而寰泰航空植保公司去年投入500多万元,购置了12台植保无人机,目前业务范围已拓展到贵州、云南等地。
但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重庆市种粮大户、合作社等对农用无人机却不太“感冒”。据市植保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重庆市农业大户中经常性使用的无人机不足10台。
市植保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内其他地方的情况也差不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价格制约。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植保无人机价格大多在20万至60万元一台,对于广大农业经营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其次,当前市面上的无人机续航时间大多在半小时以内。该负责人表示,国内无人机制造企业受限于动力,无论是电动还是油动的无人机发动机,大多无法满足低成本、长时效的操作需求。
同时,农用无人机生产和作业的标准也困扰行业发展。戴相超介绍,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无人机生产和操作标准。
另外,相关的作业模式和市场体系不健全。寰泰航空植保负责人郑女士表示,目前,无人机植保服务还是新鲜事物,服务价格均由企业自主把握,农民能否接受,作业效率、成本和行业利润如何等都是未知数。
扶持加引导 各方携手补缺漏
——无人机进农田需要“护航”
“预计未来五年,以农用无人机为代表的智能植保机械将会迎来快速增长期。”戴相超建议,相关部门要加大政策引导和试点,推动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机械性能,探索合适的推广模式。另外,农用无人机的相关各方要携手合作,从培育市场的角度补漏洞。
针对当前市场农用无人机续航时间和载重上的缺陷,戴相超表示,无人机制造企业应深挖技术潜力,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更先进的机型。
其次,要降低价格门槛。业内人士建议相关部门将植保无人机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目前,河南已把植保无人机列入农机补贴范畴,农民只需用1/3的市场价格,就可买到农用无人机。
此外,在国家没有出台农用无人机标准的情况下,重庆市能否考虑及时推动制定地方标准?据悉,目前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的地方标准,为植保无人机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了规范。
农用无人机的技术和维修也是其推广应用的关键。目前,相关企业对操作培训方面较为重视,如金泰航空公司就与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飞控手。而在维修方面,业内专家建议,在无人机市场发育未完善之前,企业要为行业发展兜底,提供充足的技术培训和维修等服务,为客户免除后顾之忧。同时,由于无人机的价格较高,一旦出现事故或故障,损失较大,因此农用无人机领域的相关保险也应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