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生活中,当你气得想要动用拳头,你会怎么办?我们常常会想起心理专家的心灵鸡汤文章这样劝导,大量科学研究证实,强行压制不仅难以减弱负面情绪,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换个角度看世界才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但是,这些研究通常都是来自西方文化背景,对我们可不一定有效。去年以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袁加锦副教授带领课题组撰写的数篇科研论文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杂志发表,并得到世界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主办单位与出版单位———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专题追踪报道。其中,《负性情绪调节的效率:中国文化背景下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的对比》一篇论文,结论恰恰相反:对东方人而言,采用表达抑制来控制负面情绪,比起认知重评更有效。
紧急情况这样做
实验:直接抑制见效更快
实验找来18名中国学生作为被试,让他们分别观看数十张会引发负面情绪的图片,如令人惊恐的动物、人类的攻击行为和身体残缺的场景等。
18名学生分为两组,面对图片引起的负面情绪,一组使用表达抑制的方式来控制,有意抑制自己对图片的情绪反应,保持面部表情不变,甚至旁观者也看不出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另一组则采用认知重评,告诉自己我只是一个分离的观察者,置身事外,认为刺激图片和自己无关。最后,由学生自我评价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成功抑制了情绪,或者成功重评了图片的意义,同时利用高精度仪器检测他们的相关生理反应。
实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都使得负面情绪得到了相似程度的降低,但表达抑制对负面情绪的调节速度比认知重评更快。前者能在刺激出现1秒以内减弱负面情绪相关的电生理反应,后者的作用则要到受刺激约1.5秒后才能实现。
解读:东西方文化有差别
“这和东方人的文化有密切关系。”袁博士说,相比西方文化,亚洲文化更加鼓励抑制负面情绪的表达,不鼓励过度自信。因为如果直接表达负面情绪,可能会伤害他人或损害和谐的社会关系,而关系和谐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是很受重视的。
由于见效更快,这种方法十分适合应对紧急场面。袁博士介绍,当紧急情况不允许你表达出你的愤怒时,要最快地降低怒火,不妨试一试小时候玩的木头人游戏———面无表情,不许说话不许动。
不过,这个方法虽然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帮上大忙,却可能不宜长期使用。“这项实验观测的是表达抑制的短期效果,有许多来自西方研究证据显示,长期使用这种方法和抑郁症呈正相关关系。”袁博士说。
在情况并不紧急时,什么样的情绪调节方法最好呢?不妨试试中国传统的无为而治。袁加锦团队关于无意识接受策略的最新研究发表在今年第一期《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上,并再次得到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专题追踪报道。
“接受情绪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袁博士介绍,比如当你失恋,朋友拉着你一通劝解,要你放下心结,这是属于有意识接受情绪,往往很痛苦;无意识接受则是通过某种手段,在无意识中改变态度,更像是春雨润物,细而无声。
研究将59名参加实验的西南大学本科生,分为无调节组、无意识调节组和调节组,让他们做复杂算数。无论答案正确与否,系统都会提示回答错误(20道题中,只有两道题会提示回答正确),以此让他们产生挫折感。在接受这个挫折任务前,无意识调节组还要完成造句,从5个词里面,选出4个词组成一个语义通顺的句子,其中有个词是类似“顺其自然”、“接受”这样和态度有关的词语。有意识调节组则会在答题开始前,接受这样的指导语:“这个实验有一定难度,你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情绪。请以开放、接纳的态度去体验,不要试图改变它们。让你的情绪自然地流露,理解你有情绪是自然存在的现象,就跟天空会有云彩一样。让你自己与情绪达成一种和谐状态。”
通过主观情绪报告和心率监测,研究者发现,相比有意识接受策略,无意识接受策略具有更好的调节效果。即使挫折发生,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解读:朋友失恋不用劝
“中国古代讲究无为而治,调控负面情绪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无为效果强过有为。”怎么样进行无意识的情绪调控?袁博士举例,就拿失恋来说,朋友劝解的道理你都明白,却仍然深陷其中,痛苦不堪,听得多了甚至不胜其烦,“这种情况下,家人或朋友可以找一部和失恋相关的电影,或者书籍、音乐,什么也不用说,只是陪着他们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读读文章,这些作品中传递出的接纳、开放的心态,会在无意间改变他们消极的态度。”
不紧急时这样做
实验:无为而治效果更佳
“我当然也会生气”
“做女汉子更健康”
作为情绪研究专家,80后的袁加锦在生活中会生气么?又是怎么调节情绪的?
“我们当然也会生气。”袁博士说,他给学生改论文时,遇到写得不好的,会很郁闷,甚至想骂人。这时,他会意识到这种负面情绪,第一时间停下修改,看看电影或者喝喝水,转移注意力。然后再想想,接下来怎么指导学生做得更好。
“虽然一样会郁闷,会生气,但作为心理学工作者,我从专业上最大的获益就是能在情绪产生的第一时间内意识到———应该进行有效管理了。”袁博士说,从长远看,情绪调控的终极方法是修身养性,平时多看一些让人心胸开阔豁达的文章、书籍,结交性格开朗的朋友,让豁达的环境无意识间改变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
“做女汉子更健康”
都说生气、抑郁有害身体健康,那么,生活中哪些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呢?袁加锦团队研究发现,相比男性,女性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
为什么女人更容易有负面情绪?袁博士说,更准确地说,是女性对负面的刺激更敏感。“这和女性生理状况、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有关。”袁博士介绍,比如大家都熟知的雌激素引起身体变化,同时也和女性的心理角色认同有关。我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对于女孩子,则认为爱哭鼻子是天性。“实际上,表达习惯会强化内心情绪。”袁博士建议,女性做做女汉子没什么不好,对身心健康有益。此外,男性也可适当放低姿态,接受自己的软弱。“女性可以多一点男性化性格特质,男性可多一些女性化性格特质,这样的双性化性格社会适应能力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