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4年,中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在出现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能过剩依然严重、传统行业困难较多等复杂局面的同时,我们却看到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一些趋势线的变化:那就是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加速成长,新的动力正在加快孕育;那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之下,在强调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鼓舞之下,创业创新的枷锁和羁绊正在被打破,中国经济社会所孕育的活力和热情正在迸发。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行时,这是中国新经济正在从萌芽走向灿烂,这正是中国经济的新希望所在。
围绕新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改变、挑战和思考,新华网在2015年初,组织“新经济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新希望”系列策划,今日将播发第一篇。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记者 邱小敏)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此后,这一词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成为了2014年的年度热词之一。
同样是在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作主旨发言时表示,各国要顺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大趋势,推动以绿色能源环保、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发展,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提升产业和经济竞争力。
新常态,新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而同时,当下对于中国迈向新经济而言,又可谓正值难得的黄金机遇期,如何把握住则意味着需要社会各界凝聚高度共识,共同努力、共同为之奋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巨大。但继续单纯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高速增长模式显然已难以为继。新经济正体现了在工业化特征下后发经济的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国经济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阶段的发展要求。
首先,迈向新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本届政府自上任起就明确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仅是一个表象,我们更多的看到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消费的比重也早已超过了投资,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迈向新经济是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医药卫生、教育体制、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改革都已进入加快推进阶段。住房、就业、社保、收入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正在迈出实质性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因此,通过有效激发新经济的创新活力,体现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平衡,将更加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再次,迈向新经济是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在2013能源峰会上提到,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8%,这一成绩正是在传统行业、重化工业、大宗原材料行业遭遇困境,但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新产品、新行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方兴未艾的背景之下取得的。中国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势头明显,新经济的环境友好和可持续性优势毋庸置疑。
此外,相对有利的内外部条件为新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机遇:一是,大宗商品价格低位徘徊。2014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压力沉重,国际油价连续下跌。中国石油大学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庞昌伟教授指出,中国经济现在正处于转型期,这个过程之中,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调能够降低转型成本;二是,货币成本不断下降。当前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面临通缩压力,国际货币市场“竞相开闸”。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必须坚持稳健的基调,但具体政策工具要根据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变化而灵活运用,要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创造中性适度的货币环境。
新经济的发展拥有千载难逢的主客观、内外部优势,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警惕:有利的内外部条件不应该让中国的转型升级放慢脚步,要高度防范安于现状,满足于GDP幻象的情况出现;有利的内外部条件也不能变成重工业、重化工、重消耗、重污染产业的救命稻草,要坚决克服继续维系低水平发展模式的惯性、惰性思维。只有充分利用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推动制度创新服务,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培育更好的创新发展土壤,才能够让新经济在中国能够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充分焕发出活力、动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