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产业扶持“补”改“投”,一字之变,却实现了政府“单手作业”向政府、市场“双手协作”的重大突破。
重庆市财政每年投入产业扶持资金近80亿元,以前分散在20多个部门,不仅 “撒胡椒面”、投向不准、绩效难评估,还可能产生灰色交易。重庆改革“项目补贴”扶持产业传统模式,组建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今年8月,首批签约便吸引16家国内外知名基金管理公司合作,产业引导基金出资45.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10亿元,将采用市场化运作,精准投向工业、现代服务业、科技等六大产业。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重庆上遵中央精神,下切山城实际,真刀真枪推动改革,133项年度改革任务全面铺开,25项重点改革专项务实推进,巴渝大地凝聚起深化改革的共识,激荡起深化改革的强音。
风起正是扬帆时,山城改革再出发。
把脉难题 直面关切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重庆市委召开四届四次全会,科学谋划全市深化改革蓝图。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强调,要坚持改革统领,坚决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原则,紧密联系实际,勇于探索创造,从最紧迫的事项、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从最突出的问题、从易于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促科学发展,促民生改善。
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孙政才等市领导走遍全市每一个区县,足迹遍及社区、乡村、企业、学校等,实打实把脉发展难题,面对面了解群众关切。
中央2014年改革工作要点下发后,重庆结合实际,研究确定了133项年度改革任务。以此为基础,对133项改革事项再聚焦,又明确了25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大改革专项,其中23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
翻阅25项改革重大专项,每一项都直面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矛盾,切中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如何推动科学发展?重庆完善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明确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各自功能定位,给予不同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考核引导,推动实现差异、特色、联动、协调发展;
不沿边、不靠海,地处内陆,如何扩大开放?重庆健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体制机制,依托“渝(重庆)新(新疆)欧(欧洲)”国际铁路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扩大向西向东双向开放,加快构建“两带”战略支点;
着眼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出探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PPP模式、创设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等改革;
着眼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工商登记制度、行政审批、文化市场公平准入等改革;
着眼增强民生福祉,明确扶持小微企业、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等改革……
清晰的改革清单,清醒的问题导向。“这些重点改革既针对当前突出矛盾,又兼顾长远科学发展,指向的都是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拦路虎,是制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
有力又有序 蹄疾而步稳
当今,改革步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这场硬仗,如何做到有力又有序,确保“蹄疾而步稳”?重庆首先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今年初,重庆成立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孙政才同志担任组长。同时,成立14个专项小组,组长全部由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各专项小组和相关专题会议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和具体措施,重大改革事项按程序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改革要啃硬骨头、涉险滩,不仅需要勇气与认识,也需要智慧与方法。
把准改革要义,准确推进。10月,《重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实施。这份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对表”的方案,起草历时近一年,市科委牵头,先后深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等进行专题调研,数十易其稿,从8个方面推出20项改革举措、48项具体任务。
踏准改革节奏,有序推进。对中央明确部署、方向明的改革,重庆果断推进,国资国企、财税金融、扩大开放等改革已全面推开。对需中央顶层设计或批准后推进的改革,比如司法领域改革等,严格按中央部署,加强调研,强化对接。对于重庆已有探索的改革,比如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等,对照中央要求,加以规范完善。
注重改革联动,协调推进。在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重庆开展农村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等为核心的“三权”融资抵押,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建立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项改革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力争综合效益。
重庆还有更严密的设计:立法先行,确保改革于法有据。今年5月,市委常委会就改革立法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并建立市委改革办、民主法制专项小组、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政府法制办定期会晤机制,完善了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对改革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11月5日,重庆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召开,出台《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意见》,保证改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
“实”字着力 “干”字当头
10月16日,西部内陆首个整车进口口岸——重庆铁路汽车整车进口口岸顺利通过国家有关部门联合验收,正式启动运行。
“行动最有说服力。”孙政才说,“发展不能等,改革也不能等。看准了的事情,就要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干起来。”
以年中的7月为例,梳理市委常委会议程清单,重庆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和有力步伐清晰可见:7月8日,审议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改革专项方案;17日,审议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实施方案;22日,审议关于PPP投融资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25日,审议深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方案……
在紧锣密鼓的日程表后面,一项项重点改革扎实向纵深推进:五大功能区域、内陆开放、统筹城乡改革等实现新突破,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日益凸显。截至三季度末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渝新欧”194班,发展农民合作社2.11万家,采用PPP投融资模式签订13个协议,市属国企面向非公资本推出110个共2650亿元合作项目,改进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机制……
同时,文化、社会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也在积极稳妥推进。
大政既定,三军疾进。重庆各区县咬定中央精神和市委部署,向实处着力,用实干说话。
推动改革,关键在人。重庆市委响亮提出,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狠抓改革落实。
既要快一点 更要优一点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气象;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新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重庆GDP同比增长10.8%;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分别增长12.7%、18.0%、13.0%、12.1%、15.0%。数字背后,有着更深的内涵和更重的“分量”——
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日益显现。8月7日,重庆市10个重大PPP战略合作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超1000亿元,涉及交通、市政等领域,签约方既有央企,也有外企和民企。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与社会资本“联姻”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前三季度,重庆累计完成投资9011.82亿元,同比增长18.0%。其中民间投资完成4452.30亿元,增长26.6%,在全市的占比已达49.4%。
发展动力与活力进一步增强。在江北区行政服务中心,记者碰到正为新公司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的陈丹丹。说起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好处,她掰着手指头一一道来:“注册资金‘实缴’改‘认缴’,公司一下子多了大笔周转资金;‘先证后照’改‘先照后证’,开展前期采购和招聘方便多了……”1至10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1.9万户,其中企业7.91万户,同比增长34.9%。
更让人欣喜的是,立足改革推动,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前三季度,都市功能核心区作为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第三产业增长9.1%,占比达到34.1%。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已成经济增长主要引擎,两区域贡献全市GDP的66.8%。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主战场,城市发展新区工业投资达1636.49亿元,占全市56.2%,增长29.9%。渝东北、渝东南两个生态发展区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园区经济、特色产业、旅游业等持续发力,区域内不少区县旅游收入增长超20%。
改革既关乎国计也关乎民生。目前,全市微型企业累计达34.3万户,占民营企业总量近八成,解决就业261.98万人。
站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看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浩荡东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澎湃大潮中,重庆真心拥护改革,积极参与改革,全力推动改革,就如那勇立潮头的航船,奋楫争先,驶向远方,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