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来睁开眼,第一眼便望窗外的天空”,这是20多年前一本畅销杂志刊载的一篇散文的开头,这种情形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成常态。空气质量指数是多少,污染预警可能是什么“颜色”,成了百姓每天最关心的生活元素。
重污染天气预警仅仅开展一年,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与预警密切相关的应急预案作用有多大?执行得怎么样?
一年来各地发布200余次重污染预警
应急措施执行不力,效果打折
去年11月,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一年来,全国20个省(区、市)、近2/3的地级市编制了应急预案,共发布200余次重污染天气预警并采取响应措施。
在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看来,应急是与常态对应的状态,应急措施虽然不能阻击重污染,但可以减缓其程度,缩减其持续时间,可以说是保护健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不少专家认为,应急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预案的科学性如何,执行得如何。
预案提出的停限产、机动车停驶等硬措施,在应急中执行起来力度偏软。
今年,华北地区遭遇几次连续重污染天气,环保部都派出督查组督查应急措施的执行情况,总体情况不容乐观。10月份,一场来势汹汹的雾霾让华北大部分地区再度遭遇“心肺之患”,环保部派出6个督查组,奔赴北京、天津、石家庄、廊坊、保定、邢台、衡水、邯郸8个城市,专项督查各地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
“石家庄三环路是全市交通干道,也是重型车辆主要途经之处,市交警部门在应急期间设卡禁行,但劝返比率不足30%。”“衡水市大气办未将应急通知发给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务车停驶80%的措施未落实,交警支队预案中也没有单双号限行措施。”环保部通报中的这些文字,充分说明应急措施落实不力。
相反,措施执行到位,减排效果就很明显。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气象局雾霾监测预报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龚山陵告诉记者,根据分析,APEC期间气象条件和外来污染对北京的影响较小,本地减排对污染物降低贡献率约为83%,其间北京应急响应执行情况较好,加之周边协同减排,PM2.5浓度下降了35%左右。
提前预警并启动应急响应效果才好
要求企业停产限产将有法律依据
应急预案不是万能的,没有应急预案是万万不能的。
不久前,环保部发出《关于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编修工作的函》,其中指出目前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预案定位不准、重要概念含糊;组织机构的权威性不够;预案衔接性不够,体系不健全;预警能力不足,预警制度不完善等等多种。
“一些基本的概念都说不清楚。”环保部应急办副主任闫景军告诉记者,各地的预案对重污染天气的表述,出现了“灰霾”“雾霾”“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突发事件”等多种。原有的预警分级表述不一致,出现了“蓝、黄、橙、红”和“四级、三级、二级、一级”等多种方式。这次,他们特别要求,各地要系统分析本地近两年来重污染天气形成过程,确定合理的预警分级尤其是红色预警分级标准,并统一采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颜色表述。
龚山陵认为,统一颜色分级更科学。“不强调统一数值,而是根据当地情况来确定。否则,拿北京的数值作为邢台的依据,可能预警的次数会成倍提高。河北各地的情况也不一样,比如我们会建议保定AQI预报日均浓度值达500时发红色预警,唐山发红色预警的数值就可以低一些。”
何时发预警,何时启动预案更合适?
今年年初,环保部曾邀请业内很有影响力的一批专家把脉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工作,包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张远航等在内的专家,都强调了要提前应急。“将预警响应界定在重污染天气出现之后,难以真正发挥应急作用。”柴发合当时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
龚山陵和他的团队在保定做模拟数值预测研究时,数字化的结果十分明晰地提示,在重污染天气到来两到三天前发布预警,启动应急预案最为合适,应急效果也最明显。当然,这要依赖于雾—霾预报的准确性,挑战较大。
对公众来讲,今天明明天很蓝,但是预测未来两三天内会有重污染发生,就需要停产限车,不少人可能不太理解。龚山陵表示,应急的效果与企业、公众的环保意识密切相关,每个人都要在平时就注意为蓝天做贡献,而不是在污染来临才关注。
闫景军坦言,预案提出的强制性减排措施,以往在执行中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玻璃、焦化等工艺连续性强的一些行业企业,停产限产需要较长时间调试,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同时,响应措施的配套政策也不全,比如没有考虑担负供暖任务的燃煤电厂的最低负荷,机动车限行后的公交运力,建筑工地停工后民工的疏导,北方冬季道路洒水路面结冰导致群众摔伤等问题。这些问题都要在预案编修中解决。
停限产是最重要的应急举措,让谁停、怎么停都是很有讲究的问题。各地污染源解析结果还没有最终结论,这种情况下停限产更费思量。此次,环保部提倡工艺水平落后、环境污染治理和管理水平低、群众反复投诉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屡查屡犯的企业,首先列入应急停产、限产名单;鼓励涉及民生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提高污染设施运行效率的方式实现应急减排,目的就是通过应急管理,将应急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不少地方反映,勒令守法企业停产限产缺乏法律依据,执行应急预案存在不少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日前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有了相关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可以根据应急需要采取责令有关企业停产或者限产、限制或者禁止部分机动车行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停止工地土石方作业和建筑拆除施工、停止露天烧烤、组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应急措施。
空气质量差缘于重污染天数多
应急得当,有治标促治本的作用
应急预案虽然针对重污染天气,其意义不仅仅限于应急。
PM2.5年均浓度是一个地方空气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都很看重这一指标。
“去年1月份连续雾霾,将北京的PM2.5浓度年均值一下子拉上去不少。”谈及应急与日常减排的关系,贺克斌很喜欢举这个例子,“重污染天气应急与长期治理应该有机结合,应急对长期治理有借鉴意义,应急可以说有治标促治本的作用。”
“此次应急预案修编,我们特别提出‘以应急促管理、促减排、促环境质量改善’的指导思想,明确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削峰降频’的短期作用与‘管理、减排、质量改善’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环保部应急办主任田为勇说。
2013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是国家标准年均35微克/立方米的2.5倍多。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统计数据,五、六级重污染天数累计出现58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5.9%。“如果能把北京市重污染天气的PM2.5浓度削减10%,年均浓度就会有明显的下降。”田为勇表示。
根据龚山陵及其团队的数据模型模拟研究,廊坊市2013年PM2.5年均浓度为109微克/立方米,排在全国倒数第八。30%的重污染天气贡献了50%的污染平均值,如果当年1月的连续重污染天气中,廊坊按照应急预案发布一次红色预警、一次橙色预警、两次黄色预警,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月均浓度就会降低18%,其中一次红色预警就可以把月均浓度降低6%。
田为勇表示:“APEC期间的空气质量保障,实际上也是一种应急,它让我们看清了以何种力度实施减排,我们的空气质量才能有大幅度改善,这不仅提振了信心,也给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无论是应急还是日常的污染减排,按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每个城市都在努力。田为勇说:“所有的努力,都不是为了数字好看,应急也好,平时的减排也罢,目的都是能让大家顺畅呼吸,都是为了百姓的健康。”本报记者 孙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