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近日,丰都县文广新局传出喜讯,丰都县向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的“丰都庙会”项目,已经通过社会公示期。11月11日,文化部正式发文,“丰都庙会”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都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就此改写。
从2006年开始,丰都县就启动了“丰都庙会”国家级申遗工作,前两次因种种原因失败。
2013 年,文化部部署开展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丰都县立即着手重新修改文字材料、制作申报片等一系列基础工作,再次进行申报。
2014年,文化部组织专家按照评审标准对全国申报的1111个项目进行了审议。此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评审委员会又进行了认真评审,提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298项,“丰都庙会”位列其中。
今年11月,包括“丰都庙会”在内的多个项目顺利地被公布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以这种形式举办的庙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惟一!”据丰都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丰都庙会”以名山上的“鬼城”为载体。丰都“鬼城”形成于东汉,唐朝时庙宇就形成一定规模,各种祭祀活动频繁展开。到明清时,各种香会常年不断,一直沿袭到解放前,已有1600多年历史。庙会活动的形式、内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极具观赏性。
据悉,丰都庙会自1988年恢复举办以来,每年或隔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举办了17届。每届庙会持续时间3-5天,吸引少则二三十万、多达六七十万人次前来参与,其中包括大量我国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地人士,为一般庙会所不及。
链接》》
“善文化”带来丰都发展“正能量”
无论是在丰都庙会的“主阵地”名山,还是县城的大街小巷、企业机关,随处都能见到“尚善丰都,唯善呈和”的宣传标语或标牌。这是丰都在文化强县、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经过深入挖掘提炼后,推出的打造丰都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
丰都素有“鬼城”之称,其“鬼城文化”对国内外游客颇具吸引力。所谓的“鬼城文化”,其核心便是“惩恶扬善”。因此,在文化强县、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丰都利用这一独有的民俗文化积淀,把“鬼城文化”中“惩恶扬善”的精髓提炼出来,形成了“尚善丰都,唯善呈和”的文化品牌。
“尚善丰都”,就是要把丰都打造成环境协调、发展为先、适宜投资的友善之区;“唯善呈和”,则是要在丰都人中提倡、培育起一种和谐团结、诚信友善、文明敬业的道德风尚。
尚善的发展环境、呈和的精神风尚是丰都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如今,这一文化品牌已经在促进丰都社会经济发展中迸发出巨大的“正能量”。
丰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
迎春狮舞
楼子山迎春狮舞会是每年春节期间,丰都县十直镇楼子山一带迎新辞旧的盛会。它起源于清朝初年,由“湖广填川”的孙氏家族传承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它是一部记录湖广移民远离故土,在巴山蜀水间繁衍生息的活态史书。其“会首”由家族中有声望的族人每年轮流担任。楼子山狮舞会有一套系统、完整的仪式程序,可谓一座展示乡土文学、音乐、曲艺、舞蹈等民俗文化的大舞台。它所倡导的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等道德风尚,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龙孔吹打
吹打乐在丰都分布较广,演奏风格因长江南北两岸而异。龙孔吹打是丰都县传统代表性吹打乐之一,属于南岸吹打乐。相传该吹打乐由一位宫廷乐师告老还乡时带到此地流传至今。整个吹打乐有成套的曲目,乐器达10多种,什么曲牌配置何种乐器都有其传统习惯。这使得龙孔吹打的曲调富于变幻,能够根据所处的场合表现不同的气氛。乐器的多样性、曲牌的丰富性、曲调的变幻性,使龙孔吹打融会民间乡土风和宫廷礼乐风,极具地域特色和艺术表现力。
包鸾竹席
包鸾竹席是丰都传统手工技艺,由湖广填川移民创造并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包鸾竹席制作要经过选、砍、泡、破、起篾、过篾、排头、编织、纠边、回边、打磨等10多道工序,编织时不但要求经线和纬线交叉严丝合缝,且花条牢固,纹理整齐,同时还要在上面织出精美图案,使得竹席不但适用,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包鸾竹席采用天然材质,纯手工制作,成品散发竹木清香,竹纤维光泽鲜亮,细丝密纹、轻巧美观、柔韧细腻,折叠后无痕,体现了民间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仙家豆腐
丰都豆腐乳是一种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地方特产,其酿造工艺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的老百姓偶将名山寺庙内香灰混入新鲜豆腐中,发现豆腐变得久放不坏,且味道鲜美,遂将这一酿制工艺进行推广。民国时期,丰都人曾鹤仙创办“蔬香园”,采用民间传统技艺生产“仙都牌豆腐乳”,形成现今丰都“仙家豆腐乳”前身。丰都仙家豆腐乳精选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大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浆、滤浆、煮浆、点浆、压榨、划块、自然发酵、淹坯、加作料等工艺流程,再装入土坛密封3-6个月方可开坛食用。
多措并举 构建丰都“非遗”资源的“金字塔”
丰都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居重庆版图中心,距重庆主城150公里。丰都县曾一度为巴国都城,故有“巴子别都”之称,其历史底蕴浑厚,地域文化独特。
近年来,丰都在500余条线索中,挑选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文化价值深厚、濒危程度较高的项目,最终确立县级名录44项,申报成功市级名录9项。加之已升格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都庙会”,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金字塔”形态已经形成。
构建丰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金字塔”,丰都经过了多方努力。首先,丰都发掘整理了一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时抢救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县濒危、价值高、传承人年岁大、影响范围广的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回访、深度调查,开展录音、录像、摄影等采集工作,及时加以抢救和重点保护。
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丰都从2008年以来,通过开展街面宣传、媒体宣传、多部门联动宣传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非遗调查和保护宣传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普查、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对于一些重要项目的传承人,丰都在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培训,树立他们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的意识。并从有限的工作经费中筹措资金,对他们的传承活动进行补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实物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丰都注重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对一些濒危项目进行了抢救性保护。迄今为止,共收集书籍、抄本500余册以及水龙道具、牯牛道具、包鸾竹席、木棒头等实物,并依托这些实物,建起了丰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