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重庆今年改革“项目补贴”扶持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组建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新兴产业。引导基金一经推出,就吸引14家国内外知名基金签约,引导基金首期25亿元撬动各类资本127.3亿元。
变“行政化补贴”为“市场化投资”
长期以来,政府在促进产业发展资金使用上,大多采取补助、奖励、贴息等形式,资金分配行政化,投向分散,绩效难监管,难以充分发挥培育新兴产业的功效。
重庆市财政预算资金每年投入扶持产业近80亿元,大多由企业根据政府补助方向和要求申报项目,相关部门审核通过后下拨。市财政局副局长刘大卫介绍,这种“补贴”模式一是投不准,申报项目众多,主管部门很难真正掌握其真实性、技术水平等;二是投向分散,扶持资金在几千个项目上“撒胡椒面”;三是补贴到企业后效果如何,很难有效追踪和评判。此外,扶持资金补给谁由主管部门说了算,容易引发“灰色交易”。
为激活财政资金对产业的引导效应,今年6月,重庆整合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及部分市级土地出让收益,组建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计划连续5年每年筹集25亿元注入,并公开征集专业化基金管理人,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发起设立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旅游等六大专项子基金,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展股权投资。
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翁杰明表示,通过这一基金,使政府扶持产业的方式由“行政化补贴”转变为“市场化投资”,实现了财政扶持资金“可放大、可精准、可评估、可循环”的绩效预期,同时也为完善企业股本市场化补充机制开辟重要渠道。
重庆盟讯电子是一家通信类高科技企业,董事长姚建生说,过去3年累计得到150万元技改扶持资金,但“零敲碎打”的补贴不“解渴”,企业要成长、做强,股权投资才给力。
“自我限权”确保市场化运作
“参股不控股”吸聚社会资本
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在私募市场引发投资者追捧的重要原因,在于政府“自我限权”,通过制度设计确保基金充分市场化运作。
重庆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彭涌介绍,不同于以往由主管部门各自设立单项基金并按事业单位性质运作,重庆这次做了个“大手术”:将经信、商业、农业、科技、文化、旅游、中小企业、工商等近10个部门主管的产业资金统一归集,成立由市政府直管的基金管理公司,有效避免基金部门化,形成规模效应。
重庆产业引导基金公司董事长杨文利介绍,基金运作在两大关键环节进行了市场化创新:一是选择6个子基金的合作管理人时,组建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产业技术专家、私募基金专家及行业主管部门代表等参加,严格按照一人一票原则评审,行业主管部门无权干预评审;二是子基金开展股权投资时,由其管理团队市场化选择企业和项目投资,行业主管部门无权干预。
为有效吸聚社会资金参与,重庆还规定,引导基金在与社会资金合作发起子基金时,采取有限合伙方式,参股不控股,引导基金与社会资金比例除农业领域至少1:1外,其他产业领域1:3以上,并且各类资金“同股同权同回报”。
作为首批合作基金管理人之一的兆信资产管理公司此次参与发起10亿元健康产业子基金,其中政府引导基金仅占2亿元。兆信资产总经理徐应江说,我们之所以一下子在重庆投七八亿元,是因为重庆的市场化基金运作模式让投资人放心。
多维度防控风险
推动可持续运行
如何防止产业引导基金背离实体经济“以钱炒钱”?如何避免系统性投资风险?基金退出时,各方利益如何保障?对这些关键环节,重庆探索从多个维度构建“防火墙”,防范运行风险。
重庆市财政局局长封毅介绍,首先,对引导基金用途范围严格限定,不得从事贷款、股票、期货、房地产、企业债券、金融衍生品等投资。其次,严格选择合作基金管理人:在业界具备较好“名声”,其资金来源合理,不搞“高息揽存”“众筹融资”,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和个人大户;不能专注于炒股、炒汇;要有成熟投资技能,能坚持长期投资;要具备良好的退出交易能力和退出业绩;要有良好的投后管理架构,能够作为企业的战略伙伴。
第三,在发起、运行子基金时,要求社会资金和政府引导基金同步到位,子基金须定期向引导基金报告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情况,接受引导基金对其绩效的评价;子基金投资完成后退出时,引导基金要全程监管,确保各方投资者利益不受损失。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引导基金投资项目库,涉及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旅游项目400余个,正有序启动股权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