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百余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如今,新世纪的乡村建设又有什么新特点?12月11日,“中国乡村建设110周年纪念活动”在西南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的专家就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历史和经验进行了梳理。同时启动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
1904年,河北定县翟城村乡绅米春明以翟城村为示范,实施了一系列改造地方的举措。这一由乡绅自发兴起的“翟城试验”,直接蕴育了后来晏阳初推行乡村建设的“定县试验”。
“从这一源头开端,乡村建设运动迄今已110周年。”西南大学卢作孚研究中心副主任周鸣鸣介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加上水旱灾害、经济危机的波及,使广大中国农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以晏阳初、卢作孚、梁漱溟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带领下,一场改造农村的乡村建设运动逐渐汇聚成为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这与后来新中国的合作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农村发展;进入新世纪后,新农村发展战略则又推动了新一波的乡村建设。
时隔百年,新世纪的乡村建设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环境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昨天的纪念活动特别邀请了梁漱溟、卢作孚、晏阳初、陶行知等四位乡村建设前辈的后代,以及来自美国、菲律宾等国家研究乡村建设问题的专家,就乡村建设的中国道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当天,由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领衔的“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结构与机制研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也正式启动。该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西南大学等多家高校联合承担,共包括“三农对于工业化进程的风险形成于对冲机制研究”、“国家安全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比较”等5个子项目,将针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合作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嘉宾观点
梁钦元(梁漱溟之孙):乡村建设要重视启发民智
“北京大雨彻旦,中夜坐起,心如箭攒,永定河一灌,黎民遭大苦矣……”梁钦元回忆,曾祖父(梁济)曾在1893年的日记中如此写道。
“曾祖父一生心系天下苍生。”梁钦元说,曾祖父在清朝做官时,了解到冗员太多,就上书说民众的负担很重,但没人理他,甚至还给官员涨薪。于是,曾祖父就辞官了。
“家里当时的情况是‘无钱而有债’,但曾祖父依然将不多的收入拿去资助报人创办报纸。”梁钦元回忆,受曾祖父的影响,作为乡村建设的先驱,祖父梁漱溟也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因为他清楚,要让广大的乡村富裕文明,就必须启发民智。”梁钦元说,祖父那时候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以改变民众思想,并大力推进平民教育,让老百姓参与乡村建设,承担乡村建设的责任,这些经验到现在依然是值得借鉴的。 (记者 李星婷)
卢国纶(卢作孚之子):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创新
在民生公司的档案馆里,现在还存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卢作孚调资会计处从1940年1月起,他的全部收入捐给北碚兼善中学”。
“父亲将许多资金都投入到了北碚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中。”卢国纶说,六岁时自己曾经拍了一张照片,穿的裤子已经短了一截,鞋子则是姐姐穿过的女士皮鞋。
“家里并不是没钱。”卢国纶说,被称为“中国船王”的卢作孚先生是继孙中山先生提出现代化建设以后,第一个在北碚搞现代化建设的。卢作孚在北碚创办了很多实业公司,包括民生实业公司、天府矿业等;并大力兴办教育、建设公园。
“如今在北碚,有兼善中学、北碚公园等,它们都曾是一个综合、立体的乡村试验建设典范。”卢国纶认为,1944年,北碚就被评为现代化城镇,很多原本贫瘠、落后的地方,都变换了新面貌。
卢国纶表示,父亲认为新农村建设应采取“创新”与“试验”的方法,比如他强调农村要普及农业科学,用科学知识创造新农业。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做好“就地化”的产业规划
不止中国,在菲律宾、尼泊尔、巴西等国家,都曾经进行过乡村建设运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方法。但“十里不同风”,不是所有乡村可以用一个原则去指导。西方的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不能直接嫁接在中国的土壤上。
在整个西南片区,均处于沟壑纵横、大山阻隔的地形地貌,重庆是典型代表。但与过去乡村建设的不同在于,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全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比如很多乡村的农副特产品正通过互联网成为外地、甚至国外的消费品。
要做好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之上,研究当地的资源、气候、特产等特色资源,做好小流域的研究规划,在此基础上做好“就地化”的产业规划、文化挖掘等工作。
廖晓义(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建立兼顾环境的统筹发展模式
出生于重庆的廖晓义,2008年曾深入四川地震灾区建设生态乡村,通过培育乐和社工和传播“乐和”理念,服务于湖南省长沙县等地的乡村建设。
“乐和,意为‘乐道尚和’,取自《道德经》。”廖晓义说,自己提倡的乐和乡村理念强调绿色生活、低碳环保。因为与百年前的乡村建设不同,现在的环保问题非常突出。
“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偏低是很多乡村存在的问题。”廖晓义认为,但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不能透支大自然所赋予的资源,应建立顺应自然的产业和生活方式;建立兼顾环境、社会、经济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如今,廖晓义在重庆市巫溪县和南岸区进行“乐和家园”建设。发展乡村生态经济、建造乡村生态民居、完善村民参与机制、实施乡村环境管理……廖晓义认为,通过乡村建设实践,找到一条以村民为主体的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模式,让村民成为乡村的主人,才能真正保护好这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