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1月26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段菁菁)近日,网上一组照片,让社会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了“最温暖图书馆”与拾荒者身上。
多年来,杭州图书馆秉持“平等、免费、无障碍”的理念,吸引了很多拾荒者入馆阅读。这些拾荒者的高度自律,也让工作人员和读者深受感动——他们衣衫褴褛,却坚持在读书前反复洗手;他们珍视每次阅读,直到闭馆才会离开;拿起书,他们安静阅读;放下书,他们依旧流浪。
阅读着,就是美丽的——无论高低贵贱,哪怕衣衫褴褛。
从不借书的读者
每晚7点左右,以拾荒为生的曹伟(化名)都会出现在位于杭州钱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门口,卸下身上破旧的行囊,摆在门外不起眼的角落,才径直走向一层图书借阅区。
在人来人往的读者中,负责一二层借阅区的组长金国峰,对这个中年拾荒者印象尤为深刻。“他几乎每天都来,却从来不借书,而是在闭馆前,抱着厚厚一摞书走到服务台的复印机前,请我们把每本书中的某一章节、某一段落复印下来带走。”金国峰与他交谈不多,“但看得出,他似乎对医学方面的刊物、书籍特别感兴趣。”
久而久之,馆员们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从不借书”的读者。有时候,要复印的页数太多,金国峰和同事还会特意为他推迟下班时间。“大家都知道他的情况,就多等他一会儿,从来不会去催他。”
在金国峰眼中,很少借书出去,而选择复印或者誊抄,是这些“拾荒者”模样的读者,与普通读者最不一样的地方。
“我睡在地下道或者马路边,书借出来万一弄脏、弄丢了怎么办?”高俊杰(化名)操着浓重的重庆口音,道出了“不借书”的原因。这个年轻的拾荒者习惯坐在图书馆二楼报刊阅览区。两年前,他从老家来到杭州,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打打零工之余捡起了垃圾,直到发现了杭州图书馆这片“乐土”。
每天下午,高俊杰都会拎一个黑色塑料袋——里面装着塑料水瓶等“生活用品”,在报刊阅览区一个固定座位上看报。从时事到旅游,报刊区的各类杂志刊物他都有所涉猎。直到图书馆响起闭馆音乐,他才不紧不慢地离开。
如今,拾荒与阅读,是高俊杰生活的最重要部分。“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就要回老家了。”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揉皱的旧报纸,空隙处几乎填满了蓝色圆珠笔字迹——这是他的读书笔记。“最近想多抄点农业、养殖业方面的文章带回家,到时候栽些石榴、红枣,再养些野鸡。”
“他们也会生气,他们也有自尊”
金国峰说,杭州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8年,不少拾荒者在馆内甚至有了习惯的区域和座位,比如报刊区或更加舒适的影音阅览区。但他们更愿意“隐藏”在普通读者中,不愿被关注,也不愿被打扰。
在采访中,二楼靠近楼梯的沙发,端坐着一位身材矮小的男子,身穿一件灰绿色工作服,裤腿褊起,穿一双破旧的白色旅游鞋。一整个下午,他一直安静地读书看报。记者试图上前与他聊起爱看的书,他先是警惕地看着记者,而后拒绝交谈,拿起手边的垃圾袋匆匆离开。
“尽管我们不会戴有色眼镜看待拾荒者,但敏感是他们的共性。”影音阅览区的管理员陈夏说,一旦有读者因拾荒者的体味而产生不适感、或因偶尔的喧哗而表情诧异,他们立马就会有所察觉。
高俊杰说,他曾因“身份”受到不公平待遇。“那是快过年的一天,有两个人突然在图书馆门外拦住了我,还要检查我的身份证件。”自认为已是“老读者”,却无故被拒之门外,这让高俊杰感到“很受伤”。
“他们也会生气,他们也有自尊。”杭州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刘丽东说,尽管图书馆并没有硬性规定,但是大家都很自律,觉得自己手脏了就会洗手。“我在老馆就见过一个拾荒者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是瓶瓶罐罐。他把蛇皮袋放在门口,反复洗手洗脸,才进阅览室读书看报。”
而对于这些“敏感”的读者,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普通读者,大多数人都会投以善意的目光。保洁阿姨说,除了靠近时体味大了一些,他们并没有其他特别之处;保安师傅说,他们不喧闹、守规矩,每天晚上20点45分闭馆音乐一响,就会安静离开;退休工人施阿姨说,不论出身高低、职业贵贱,进了图书馆大家的身份只有一个:读者。
知识面前没有贵贱
“如果有天堂,那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杭州图书馆自2003年开馆以来,馆长褚树青就坚持对所有人开放,“平等、开放、无障碍”的理念在杭州图书馆深入人心。“因为对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他们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机构。”褚树青希望,杭州图书馆可以成为拾荒者心中既安全又被珍视的“避风港”。
而这次,更多人为“身处底层、仰望星空”的拾荒者点赞。网友“Shinely音符”说,即使拾荒者的生活与我们相比并不如意,但是他们渴求知识的精神比我们强烈;“华水廉洁社团”等公共微博则说,“不要把书弄花了”——这是衣衫褴褛的流浪者对知识的敬畏。生活窘迫,却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这些拿起书安静阅读的“精神贵族”让人肃然起敬。
“可能对于大多数流浪者、拾荒者来说,阅读也许并非源于求知的单纯动机,图书馆只等同于消遣和休憩。”金国峰说,但他也常常看到,有拾荒者带着诗与理想,在图书馆里不分日夜地伏案写作。
从对“最温暖图书馆”的关注,到对拾荒者精神世界的关注,让褚树青感到颇为欣慰。“全社会对边缘人群的关注在提高,这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而且,边缘人群确实需要我们关爱,现在也到了关爱边缘人群的时候。”褚树青说,知识面前没有贵贱,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去改变、感染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