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曾参与《阿凡达》、《终结者2》等大片合作的好莱坞3D视效总监恰克·康米斯基(Chuck Comisky),近日随同大型超高清纪录片及3D纪录电影《新三峡》剧组来到重庆开县、万州等三峡库区区县选景采风。被美国媒体誉为“好莱坞3D技术之父”的他,对于“3D”这个近几年中国银幕热门的词汇,有哪些独到见解?11月24日,记者专访了恰克·康米斯基。
记者:游三峡有什么感受?《新三峡》题材是否适合3D表现?
恰克:这几天游览了三峡,让我亲身感受到三峡的雄伟壮景。我认为这个题材非常适合3D拍摄,悬棺、崖壁、河流通过3D效果能让观众更好地融入电影,身临其境。这几天我们和导演探讨了一些故事,想以一条主线来贯穿这些美景,让观众在影院看到我们的所观所感。
记者:目前中国电影界有一个普遍操作模式,先拍成2D,再花一点钱转成3D,上映购票时基本没有2D可以选择,观众几乎被3D“绑架”了,业界管这种3D叫做“伪3D”,您怎么看2D转制3D的电影?
恰克:我似乎明白你所谓的“伪3D”,是不是除了字幕是立体的,其他画面并没有3D效果?首先,我很厌恶这种劣质的2D转制3D电影,这会让3D电影在观众间的口碑变差。但另一方面,只要转制技术够专业,观众并不会看出来,3D效果也并不逊色。我也指导过2D转制3D电影,比如《阿凡达》有一部分也是2D转3D拍摄的,但很多观众却不知道。我想强调的是,2D转3D并非不可行,需要电影制作人用心,愿意花费成本和时间去做。
记者:美国一些大型电影公司专门为中国市场定制一些3D电影,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他们是到中国来“圈钱”,您怎么看?
恰克:我大概理解美国电影公司的想法,因为美国3D电影市场并不像中国那么热,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是制片人会担心3D拍摄周期太长,对电影票房风险难以掌控,所以往往先以2D方式拍摄,如果观众反响好,再到中国市场转制3D放映。可是对于好的题材、故事,像《机器战警》等科幻电影在美国是2D播放,到了中国做成了3D播放,让中国观众体验了美国观众没能体验的观影感受,我认为不应该完全排斥。
记者:现在中国电影市场,3D电影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半壁江山,政府在对3D电影的拍摄上也予以了较大的政策资金扶持,3D技术是否可以作为中国电影的重点发展方向?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3D技术可以拯救未来的中国电影,您怎么看?
恰克:我认为这样对比美国电影与中国电影都是不公平的,并不应该存在“拯救”这一说。美国每年制作700多部电影,中国观众看到的好莱坞电影都是精挑细选的,但实际上好莱坞也有烂片,只是大家没机会看到而已;反观不少优秀的中国电影、导演、演员都已经在国际舞台上颇具影响力。我想强调的是,3D并非万能的,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3D,它不是什么赚钱的噱头,而是让观众可以更多体验电影的途径。如果好3D能够吸引更多观众进入电影院,固然是好事,但前提一定是有好的故事、导演、演员等综合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