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载入《重庆·老城》、《重庆名人故居博览》等历史书画册的王家大院,称誉“西部水路门户第一家”,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南岸弹子石辖区的谦泰巷42号。其家族声望名冠20世纪中国西部唯一租界地、重庆开埠地域标志的王家沱。
创办“万茂正”盐号
历经了无数次的人类战争、自然灾害,许多重庆人祖先都是我们熟悉的“湖广填四川”的人口大迁徙而来。据考:明末清初,古代名望王羲之后裔的一脉,历经江西德安、湖南浏阳北乡,从湖北蒲圻(今赤璧市)神口迁入重庆。
同当时许多平民发迹者一样,外来户王信文最早也是先从买卖粮食、豆类入手起家。有一年,霪雨成灾,年岁歉收,王信文自家粮仓中有上千斤的胡豆保管不好,已经生虫、发霉、变质,好在他立即进行了变卖处理。几年后,他积累了一笔财富,便放弃了粮食生意,开始了盐商创业的道路。
王信文深谙经营之道,凭着不懈的努力,生意越做越大,并积极把川盐外销到乌江一带苗区和长江中下游城市。随着家资渐厚,他一面在王家沱大兴土木,一面捐资向朝廷买得“奉政大夫”一职,官封五品。从此这个布衣出身的商贾便取得功名,王家正式成为重庆望族,当地取名王家沱。
王信文有两个儿子,大儿王志修专攻课业、饱读经书,成为国子监太学生;幺儿王敏修(号慎之)却没有热衷科举,而是子承父业,正式创办了“万茂正”盐号。辟外线顺长江而下,过夔门、出三峡,抵达上海滩;内线溯乌江而上,经龚滩、转思南,深入贵州山区,沿线各点都有庄客。经过王慎之一生的操劳,“万茂正”盐号最终享誉川东,并在其大儿子王为德手中发扬光大。
王家大院人丁兴旺
为了纪念祖上发家的艰辛,为了昭示自己立业的显赫,为了庇荫下代安居的太平,王为德取父名一“慎”字,己名一“德”字,将王家大院修缮一新的祠堂,定名“慎德堂”,请素称“巴渝才子之乡”江津的宿儒吴平阶(著名诗人吴芳吉的族兄),代写了“人道莫贵乎亲亲,亲亲贵宗族……”的《祠馆序》,内附“自、信、修、为、世、德、敬、承……”家谱的字辈数号,左右分置钟鼓,正厅排列祖上牌位。
这时的王家大院分上院和下院,基本上继承了我国古代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园后院、前堂后寝的庭府格调。共11道门,雄浑、厚重的大门面向长江开在下院,进去有三重,彰显着森严、豪贵的气派。国民政府元老于右任先生一些名人题写的“丕振家声”等横匾高悬楣梁。下院直通王家沱的码头,“万茂正”盐号就开在这里,院内左右两边均为厢房。水井、前厅、堂屋构筑起古人“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写照。
在这些大大小小房屋中,除了居住着王家的子孙外,还有何跃亭、唐寅生、黄嫂等数位管家、账房先生、保姆和厨子。上院(门牌:谦泰巷42号,当地人称“花朝门”,颇有名气)则有更多的房屋和王氏祠堂合一的旧式重庆民宅,平时闲置,没有使用,只守住着王家一位高寿的尹氏遗老太太。
王氏家族就这样群居而生,无虞有乐,女儿嫁出去,儿媳迎进门,年年添丁加口。家中男人们从商兴财、劳作生息,从事着庞大的盐业———收运、加工、制作、经营、销售、追账,女人们则负责烧香祭祖、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后来王家以96个人口达到鼎盛时期。
王信文的妻子钟氏是王家大院兴盛最直接的见证人。1888年立“百寿牌坊”,实享108岁天寿。此时王家以拥有五千石谷的家产屹立川江上的王家沱。
传奇家族传承荣耀
王氏家族的第三代老大王为德拥有嫡系“九男二女”和18个孙儿、17个孙女,老二王为柱拥有嫡系“五男四女”和14个孙儿、21个孙女,还有老三王为梁的子孙。他们除与当时重庆的名门望族广泛联姻外,如辛亥革命元老三兄弟的童家;一些子弟便进入了新式企业———如民生轮船公司,成为卢作孚的鼎力助手、包揽海外业务,是台湾、香港分公司的两位经理王化行(家名王德辉)和王德润等等。
在中国传统旧式宗族的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然而特别重视与推崇这训条的,当数第四代“九男二女”中的“老九”王世禄。他在自家门前目睹了重庆的开埠史,同时又早具开明的慧眼,非常重视教育,把自己的全部子女培养成巴渝布衣人家第一代满门名牌大学生。其子王德峻、大女王德懿30年代攻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为该校历史上最早的一对亲胞兄妹学生,是荣获国家首届最高科技奖吴文俊院士、“电脑大王”王安的同级、同班同学;王德懿也是当年西部地区唯一的女生,王家启承关系还获该校历史上30年代、60年代、90年代唯一的三代女性同堂殊称;幺女王德芬攻读于西南联大。这些均是王家大院子女在中国教育史上为重庆争得的荣誉。
如今虽然岁月嬗递、时过境迁,可王家长寿基因的遗传,90岁以上的老人至今还有5位健在。其中成都川师教授王继武(家名王德文)已年过期颐,成为王家大院第二个100岁寿星。90多高龄的王德懿还被称誉“早时代的巴渝才女”、“中国第一流亡女生”、“中国著名五所大学知名校友”。
这是一个平凡却显传奇的王家大院,其家姓、家世、家史,以及家业、家道、家址均联系着重庆的开埠脉络,也衬托着一处经典开埠建筑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