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市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全局性、制约性和牵动群众利益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高效务实、主动作为,部署实施了133项年度改革任务和25项重点改革专项,扎实有效地将改革推向深入,取得积极成效。
记者近期深入基层采访,深深感受到重庆已形成“改革破除障碍、改革增添动力、改革激发活力、改革惠及民生”的共识,各方推进改革的热情高涨。
坚持问题导向,全力推进改革
重庆市抓改革方向明晰、措施有力、进展迅速的关键,在于领导靠前指挥、决策高效务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重庆市委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抓谋划、抓部署、抓落实。中央2014年改革工作要点下发后,重庆市委迅速结合重庆实际,将年度改革重点任务细化分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6个领域的133项年度改革任务、485件可跟踪考核的具体工作。
紧接着,重庆市委按照“符合中央精神、突出问题导向、破除发展障碍、增强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满足群众急需”原则,对133项改革事项再聚焦,进一步确定了25项牵引性、带动性强的重点改革专项作为2014年全市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重庆市委、市政府对25项重点改革专项高度重视,强力推进,进展顺利。到8月底,23项重点改革专项方案已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重庆市委改革办负责人告诉记者,重庆抓改革是按照中央精神要求,因地制宜,聚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制约转方式调结构的突出矛盾和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抓住关键、直面问题、狠抓落实,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全面深化改革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旨在破除制约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梳理这25项重点改革专项,可以清晰地看出问题的聚集点、改革的着力点。
——为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出政府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PPP模式、完善要素市场等改革专项。
重庆市财政局副局长刘大卫告诉记者,市财政预算内资金每年投入产业扶持近80亿元,以前这些资金分散在20多个部门,存在投不准、“撒胡椒面”、绩效难评估等问题。重庆改革“项目补贴”扶持产业发展的传统模式,组建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首批便吸引了16家国内外知名基金签约,以撬动各类社会资本精准投向工业、科技、现代服务业等6个领域的新兴产业。“这对急需战略投资的企业和产业来说,无异于‘毛毛雨’变成了‘及时雨’。”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民间资本、提高效率,也是重庆提升发展动力的重要着力点。重庆市政府日前举行首批PPP项目集中签约仪式,项目涵盖交通、市政、土地等领域,涉及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
——为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推出金融风险防控、渝新欧通道及其口岸建设、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等改革专项。
为了破解农村大量土地、房屋、林权等资产不能有效盘活和抵押担保等难题,9月,重庆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初期将用半年时间摸清土地、林地、水利设施、乡镇企业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家底”,为量化确权和生产经营收益分配做准备。同时,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深化完善“三权抵押”、地票制度等项改革。
——为激发社会活力,推出工商登记制度、小微企业扶持机制、行政审批、国资国企等改革专项。
小微企业是投资与消费的重要结合点,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作为一家微型企业的创始人,市民魏东切身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便利。“以前注册企业必须要有注册资本金,这相当于给一些有技术、有市场的创业项目设置了资金门槛;现在障碍破除了,创业者哪怕没钱也能实现创业梦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实施“先照后证”的工商登记制度、两江新区“大部制”等一系列改革,上半年全市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企业352户,其中90%以上是小微企业;而在两江新区,内资企业注册登记时限从70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群众的创业热情迸发!
重庆还推出国资国企改革“22条”,描画出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路线图;特别是市属国企向非公资本推出110个、共2650亿元合作项目,受到民间资本高度关注。
——为解决民生问题,推出医疗服务体系等改革专项。
看病难、看病贵、公立医院公益性体现不充分是当前医疗服务体系普遍面临的老大难问题,深层原因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重庆抓住这些突出问题,对症下药推出改革相应举措:上半年全市已有13个区县24家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今年内将有20个试点区县的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出台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实施单病种付费改革,首批确定15个试点单病种和收费标准……
——稳步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有力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政府公信力、干部执行力和制度约束力。
重庆市审议通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巡视工作制度;集中开展了超职数配备干部、领导干部在企业任职、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裸官”问题等6个专项清理,排查整顿了197个后进党组织,并启动了3年选派2515名机关干部到一线挂职历练、推动人才向基层流动、内陆人才高地建设等工作。
重庆市委改革办负责人说,重庆部署的133项年度改革任务已有近70项取得阶段性成果,25项重点改革专项已全部制定实施方案并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23项,这些改革举措的实施,进一步破解了发展瓶颈、增添了发展动力、增强了发展活力。
下半年,借助前一阶段改革推进迅速、扎实有序的良好势头,重庆市委还将从中央启动实施的重大改革和重庆市133项具体改革事项中,再选择确定一批重点改革专项推进实施。
改革牵住科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区域差距巨大。重庆市委清醒地认识到,重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处于欠发达阶段,发展仍是首要任务。在25项重点改革专项中,有23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牢牢抓住了科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牛鼻子”。
——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突破口,配套政绩考核、产业引导、财税体制等改革举措,推进各区县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实现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
去年9月,重庆市委、市政府根据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确定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着力破解各区县功能定位不明、同质化发展问题和生态保护难题。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告诉记者:“实施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推动全市一体化、区域发展差异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今年7月,重庆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构建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改革方案,在财税体制、产业引导、考核评价、资源配置等方面建立起差异化政策体系。“到目前为止,市里已出台20多项配套改革政策,这些政策的效用正逐步显现。”
以产业发展为例,重庆研究制定了区域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功能区鼓励、限制或禁止的产业,引导全市范围内的土地、资金、人口等要素资源有序流动、优化配置。今年上半年都市功能区和城市发展新区贡献了全市GDP的59.1%,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有力带动了群众致富。
通过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实行“只予不取”的财政政策,重庆市级财政将不再参与税收分成,预计到2017年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政策性财力将增长100亿元左右。
从考核评价机制改革来看,重庆根据各区县功能定位,设置了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与权重,取代了“一刀切”的考核办法;以市委、市政府和市级部门名义考核的项目由271项精简为27项,凡不符合五大功能区域定位要求的考核指标一律取消。市委提出区干部、县干部一视同仁,不简单地把干部成长路线与不同区县履职、经济发展指标等挂钩,受到广泛欢迎。
不久前以电影《变形金刚4》、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拍摄地闻名的武隆县拥有“天生三硚”“芙蓉洞”等世界自然遗产,而前些年这里还纠结于如何开山平地建工业园区。“现在发展转向为绿色崛起,符合市场规律,也遵循了自然规律!”武隆县委书记刘新宇告诉记者,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提出后,武隆将发展战略优化调整为“绿色崛起、富民强县”,把工业园区的5个组团缩减为3个,严禁“两高一低”企业入驻,围绕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引进上下游产业,打造一体化产业链条,同时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力求实现生态环境“面上保护”、产业发展“点上开发”,以高标准建设“中国武隆公园”。
沈晓钟说,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一年来,各区县、各部门的认识逐渐清晰,无论是搞改革还是推工作,都会从是否符合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进行考量。
——着眼于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完善城市定位,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为此重庆市委明确提出:“开放也是改革、开放需要改革、开放倒逼改革”,着力以改革促开放、向开放要空间,不断完善“硬件”、提升“软件”,激发开放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以传统眼光看,重庆地处西部内陆地区,以开放拓空间促发展,该如何起笔?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完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体制机制、拓展渝新欧通道及口岸功能、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方式——在25项重点改革专项中,有3项是为建设重庆特色的内陆开放平台量身打造。这些开创性的改革举措,切实提升了重庆的外向型经济水平:
8月30日,一列搭载80辆德国名车的渝新欧回程列车抵达重庆,重庆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正式运行。至此,重庆已拥有14个口岸区域,并成为内陆首个形成水、空、铁3个一类口岸立体开放格局的省份。同时,重庆至上海的“江海联运”、至深圳的“铁海联运”均已开通,国际货运航线已达19条,开放辐射和物流集散作用进一步显现。
9月中旬,寸滩保税港全新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一期基础建设基本完成;开业运营后,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种类将超过1万种,开启不落幕的“国际展览会”,重庆将离世界“更近一步”。
统计数字显示,通过创新服务贸易“五大专项”改革,上半年重庆跨境人民币结算达到750.1亿元,全年将产生税收100亿元以上、利润近100亿元;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太平洋电信数据中心投入运营,亿赞普等一大批大数据龙头项目落地。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成效逐步显现,向西向东双向对外开放的态势正在形成。”重庆市外经委主任徐强说。
探索建立高效务实的改革决策机制
探索建立高效务实的改革决策机制、周密有序的运转机制和严格有力的督查机制,成为重庆改革务实高效的有力保障。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重庆市委把改革作为头等大事全面部署、全力推动。在组织和运行层面,市委主要领导和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顶层设计、整体把握、系统研究、协同推进;成立由市委常委或副市长担任组长的14个专项小组研究提出改革方案和措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2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讨论改革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在决策程序和实施层面,改革方案按程序报市政府常务会、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由市委改革办、各专项小组、相关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区县按照分工全力推动具体实施。
重庆在推进改革项目时,既注重问题导向,也着力科学安排,积极大胆推进而又不“越位”“抢跑”。每项改革推出前,都要对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和推进方式,高度关注统筹协调、利益平衡、风险防控和操作落实等重点环节,确保符合中央精神、适合重庆实际、方案科学可行,力求蹄疾而步稳。
“每项改革我们都以严谨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翁杰明介绍说,从5月20日确定25项重点改革专项至今,每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都会安排重点讨论审议改革方案,对每个改革方案都严格把关,有的改革方案被多次打回修改。目前,这种高效务实的决策机制已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重庆还坚持立法先行、立法引领,确保改革于法有据。去年以来,重庆对直辖以来出台的195件地方性法规和176部政府规章进行了全面清理,市委改革办、民主法治改革专项小组、市人大法工委、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建立起定期会晤机制,抓细抓实全面深化改革立法工作计划,以保证改革工作在法制轨道上运行。
为确保每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重庆对每个改革项目的进展全过程进行“台账”管理,实行133项改革任务月报制度、25项重点改革专项半月报制度,报告内容包括改革推进情况、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举措,“一个萝卜一个坑”,以动态跟踪掌握和督促检查改革任务进展情况;市委改革办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还对现场、部门、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到点督查”。
“目前市委改革办和督查部门正在进行1至8月份工作督查,到年底,我们将对未完成改革任务和推动改革不力的单位启动问责机制。”重庆市委改革办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各部门、各区县已经形成“思改革、谋改革、抓改革”的浓厚氛围,改革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改革是一个资源重组、权力重配、利益重整的过程,不可避免会触及一些地区、一些部门单位的利益。重庆市委强调,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地往前推!
(原载于10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