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需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扶贫工作新机制,为扶贫开发注入新的动力活力。”今年新年伊始第一个工作日,市委书记孙政才再次前往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就推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作出进一步的部署。
去年9月,市委四届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就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加强扶贫开发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建设“武陵山扶贫开发示范区”。
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渝东南各区县的扶贫开发思路与扶贫工作机制,已开始由过去“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向“精准滴管”式的精准扶贫转变。
1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让贫困户得到“真扶贫”
从2012年起,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借助海拔高、紧邻黄水风景区的优势,引进业主连片种植1000多亩藕田、打造“梦里荷塘”景区,并采取普通户补助2万元、贫困户补助3万元的方式,鼓励农民开办“农家乐”、发展“避暑经济”。当年,石家乡便发展起13户“农家乐”,2013年又发展了33户“农家乐”。
但在发展“农家乐”的过程中,乡政府发现,这些办“农家乐”的大多是住在路边、经济较为富裕的农户,而真正贫困的农户由于没有资金来开办“农家乐”,无法享受到这些扶贫政策。
为此,石家乡政府于去年对全乡的贫困户进行了摸底调查,最后筛选出了50户经济困难、又有劳动力的困难户,与46户“农家乐”经营户一起组成“梦里荷塘”乡村旅游合作社,并规定每户“农家乐”必须对口帮扶1至2户贫困户,否则就不能享受政府的补贴政策。
与此同时,政府又根据困难户的意向,为他们选择了到“农家乐”务工,为“农家乐”订单种植糯玉米、种植蔬菜、养殖土鸡等各种不同的增收路子,并给予相应的扶持资金。
黄龙村毛坪村民小组的胡勤富有一个读大三的儿子和一个读高一的女儿,经济非常困难。经乡政府牵线搭桥,该村“毛坪山庄”的经营户文梓红与其结成了帮扶“对子”,今年,文梓红不仅请胡勤富为他养鸡、养鸭、种植蔬菜,在暑假旅游旺季还请胡勤富带着一对儿女一起到自己的“农家乐”务工。由此,胡勤富不仅从“毛坪山庄”获得了6000元农产品销售收入,还获得了9000元的务工收入。
“精准扶贫真的扶到了点上!”石家乡副乡长谭长华说,他从事扶贫工作已有10多年时间,过去也实施了不少扶贫项目、花了不少扶贫资金,但这些项目和资金到底有多少真正用在了贫困户的身上,心中没有一个数。此次通过精准扶贫试点才发现,只有摸准了扶贫对象的人数、分布、状况、造成贫困的根源,才能明确“扶谁的贫”、“怎样去扶贫”,才能有效地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逐村逐户地消除贫困。
据了解,从去年9月起,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已率先开展农村扶贫对象动态调整试点工作,采取村民自主申请、小组民主推荐、村级民主评议、乡镇审核确认等办法,共评议产生农村扶贫对象102819名,农村扶贫对象准确率达95%以上。目前,黔江、石柱、秀山、酉阳、武隆等五区县也全面启动了对贫困村、贫困农户的重新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市扶贫办也建立了统一的扶贫对象动态信息库,今后可对每一个贫困村、每一户贫困户实施动态监管。
2 市场与政府的作用都得到了更好发挥
精准扶贫不仅要求摸准扶贫对象、找准贫困根源,还要找准脱贫路子,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发展、错位发展。渝东南地区虽然山多地少,却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农产品、矿藏、旅游资源,为各地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条件。
而要把这些资源潜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仅靠政府是不够的,政府的扶贫资金毕竟有限;仅靠市场也不行,因为市场之手无法判断最需要帮助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并对他们形成有效帮扶。因此,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必须联手,才能切实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居民的自身“造血”功能,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前不久才被摘掉贫困村“帽子”的武隆县双河乡木根村,正是通过“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联手,完成了由穷村变富村的“逆袭”。
双河乡位于武隆、涪陵、丰都等三区县交界处,因交通闭塞,山高坡陡,过去一直是武隆有名的贫困乡,全乡8个村均是清一色的市级贫困村。从10多年前开始,政府就开始采取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的办法,对这一地区实施扶贫。
但因农民既缺资金、又缺技术和销售渠道,多年来,该乡农民只会种植甘蓝等附加值低的“大路菜”,经济效益不高,种植面积也不大,始终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为此,县扶贫办将湖北的一家龙头企业引进木根村,采取“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负责提供种子、技术和销售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生产)、“龙头企业农户”(公司出资统一建基地,农民土地入股并参与二次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从而帮助村民解决技术、资金、销售渠道问题,带动了大量村民投入蔬菜产业。
如今,木根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5万亩,预计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2万元。前不久,该村正式摘掉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
“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的结合,让我们走出了种啥亏啥的怪圈!”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彭地进说,过去,他们发展过蚕桑、苎麻、花椒等多种扶贫产业,但大多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刚发展这些产业时,农民见有利可图就一哄而上,当产量过大时就出现了销售难题,效益也大幅下降。
去年以来,秀山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的方式,不仅巩固了土鸡、茶叶、油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还利用石漠化治理项目,引进业主,新发展起了油桐、香椿、皂荚等一批特色产业,既修复了生态,又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3 区县动力更足,初步形成精准扶贫新机制
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市委、市政府在今年3月出台的《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五大功能区域设置差异化指标,对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将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重要指标。
这一考核“指挥棒”的转变,调动了渝东南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他们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
黔江区在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中不等不靠,解决了“搬富不搬穷”的问题。该区主要领导人在实施该项目时发现,按照相关政策,市里对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户每人给予8000元补贴、区里再每人配套2000元,靠这点资金,真正的贫困农户是没办法搬出来的。
为此,黔江制定了差异化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政策:对一般贫困户,每户给予1万元的补贴;对D级危房户、建卡贫困户、低保户,每户给予3万元补贴;对深度贫困户,每户3万元补贴仍不够的,实行兜底搬迁,由区领导和有关部门实行一对一帮扶。
该区黑溪镇白合居委会四组的赵德繁、刘德淑夫妇均有残疾,属深度贫困户。几年前,因自己的3间木房跨了,只能从邻居家借房居住。去年,扶贫部门在百合集镇集中修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居住点,囊中羞涩的两人只能望洋兴叹。
但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今年初,区里将他们纳入了搬迁对象,8万元购房款一分没让他们出。其中3万元是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补贴资金,5万元由黔江区机关事务局出资,而这5万元则是区机关事务局从“三公”经费中省出来的。目前,赵德繁、刘德淑夫妇已住进了一套两层楼、共120平方米的新房。
截至目前,黔江已采取兜底搬迁的办法,对200户、800多名特困农民实施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渝东南各区县也对扶贫体制机制进行了创新,初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新机制。
今年4月,彭水就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设置了一个办公室和产业、教育、设施、生态、创业、社会六个专项扶贫工作组(简称“一办六组”),每个工作组都确定了一个县级部门作组长单位、若干个部门为副组长单位,并明确了相关的工作职责,强化了精准扶贫的工作力度。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则从县直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乡镇选派2013名工作人员,组成278个扶贫开发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结对帮扶31700户贫困户。今年7月,全县2013名驻村工作队员花了半个月时间,集中采取登门拜访方式与贫困户一起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形成了紧密的衔接联系机制。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渝东南的扶贫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渝东南人均GDP只有全市平均水平的57.5%,6个区县的经济总量还不及主城的一个区,是重庆市发展水平最低、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
要解决渝东南的扶贫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发展,而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用调整考核“指挥棒”的方式,促使渝东南各区县干部把工作重心转向扶贫,还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解决了“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问题,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加强扶贫开发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相结合”、“引导人口相对聚集和超载人口有序梯度转移”,打造“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
为推进渝东南发展,市委、市政府还出台强化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金融扶持力度、强化生态环保建设、强化特色产业支撑等系列支持政策,有利于渝东南地区更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更大的合力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而精准扶贫的实施,有利于渝东南各区县在思想上、举措上、政策上、行动上更加精细、更加务实、更讲效率,切实提高扶贫开发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促进贫困地区尽快脱贫、稳定脱贫,使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好日子。
相关链接
重庆市出台了八条精准扶贫跟进保障政策
记者日前从市扶贫办获悉,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市扶贫办已出台八条精准扶贫跟进保障政策。
一是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分期分批进行整村扶贫推进,逐个制定3年贫困村整村扶贫规划,每个村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00万元,整合其它涉农部门资金和社会资金800万元,按照“七有四通三解决”扶贫标准实施整体推进。
二是对识别出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需要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家庭,在市里每人补贴8000元搬迁经费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帮扶资金由区县再补助1000-2000元。
三是对当年计划脱贫的建档贫困户家庭发展产业,采取发放苗种、龙头企业入股、直补等多种形式,每户给予2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
四是对生活在高山农村、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扶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给予5000-10000元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一次性支持。
五是对贫困户家庭子女就读中职、高职和大学,给予减免学费、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和“雨露”助学工程补助。
六是每年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降低分数定向招录100名全科医生、100名全科教师。
七是每年定向招收500名扶贫对象户家庭应届初中毕业生接受中、高职学历培养,实行五年一贯制,中职学习期满后直接纳入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范畴,完成5年学业,成绩合格,颁发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毕业证书,全免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
八是对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由一名党员、干部进行直接挂钩帮扶,建立不脱贫不脱钩帮扶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