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
——上海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新华网上海9月1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俞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育人育德的基础。”上海市教育系统17日举行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会专家和教师认为,“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亘古不变的人文情怀、历久弥新的为师之道。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也学做了一辈子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育人先育己,选择了做教师就是选择了高尚。”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说,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了理想信念才有精神支柱,才能更好地立德树人。
“许多理想信念的基因,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中,优中选优而来。”于漪说,“比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克己奉公的敬业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豁达开放的处事精神、博采众长的学习精神……”
这些优秀的基因如何注入学子的生命之中?上海市嘉定区迎园中学校长祝郁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与当代的科学技术有机融合,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2007年开始,迎园中学一批青年教师,从建立皮影社团,到把皮影的创作、诵读与表演融入多个人文科目,课堂变身剧场,课文改写剧本。“有学生曾告诉我,高考语文考试前脑中突然一片空白,滚瓜烂熟的古文一时记不得了。但是想起了课堂上的皮影表演,那些唱诵的旋律和词句对白,在脑海中慢慢浮现,记忆就回来了。”
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代主流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能否成为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增长点?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李国娟说,作为一名大学思政课教师,每学期开学她都会问新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大学?大部分人说,为了有份体面的工作、养家糊口。
“我表扬了他们的坦诚。同时也告诉他们,除了安身立命之外,必须要思考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社会、自然的关系。”李国娟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用武之地。”
不少专家与教师认为,无论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还是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对好教师的要求,除了为国为民,还十分强调淡泊、纯粹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一名好教师没有统一的模式,但其深层次的素养与感染力,必然来源于千百年传统文化积淀的智慧。
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刘宪权说:“坦白来讲,我们接一个案子、写一篇论文的收入和奖励,远高于给本科生上一堂课。但是,教师不好好上课,很难真正受到学生的尊重和欢迎。所以,最终还是个人选择的问题。”
“在平凡中体会淡泊,从寂寞里学会高尚。”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张民选说,一个教师的科研成果固然重要,但把年轻人培养好,才是为师之本。“假如我是学生,我想怎么学?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教?当这样的思考方式成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才对得起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
据悉,除了高校与中小学的专家、教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领导班子及机关处室和直属单位负责人,也出席了当天的座谈会。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苏明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之一。上海一直以来重视学生的民族精神传承和传统文化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覆盖孩子从学前到大学的教育全过程,并设立启蒙、认知、认同等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
苏明表示,在上海中小学课程标准中,除了课本及日常教学,还会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和光盘、周期性系列主题活动、新媒体“微课程”等内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融入教师的日常培训和专业发展中来。上海将努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力争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