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大叔你别抖腿好吗?”“5排11号,手机没电,谁借我充电宝?”这些具有鲜明90后、00后特征的吐槽,最近不仅出现在弹幕视频网站A站(AcFun网)、B站(哔哩哔哩网)上,更是被转移到了大银幕上。
在刚刚结束的暑期档中,动画电影《秦时明月》、时装电影《小时代3》和武侠电影《绣春刀》分别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推出弹幕电影专场,在成功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弹幕电影在重庆有无市场?其生命力能维持多久?它是否令文化在商业需求下丧失了独立性?近日,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解读这一值得“推敲”的文化命题。
现象:互联网思维正在渗透大银幕
弹幕电影到底是啥?据了解,“弹幕”一词发源于日本,与ACG(注:动画、漫画、游戏的英文缩写)文化密切相关。所谓弹幕电影,就是观众在影厅内一边看电影,一边可以用手机把自己当时的感受和看法发到大银幕上,形成影厅内所有观众的互动交流。
“其实就是一种原生于动漫、走红于网络、如今又杀入电影大银幕的互动体验。”重庆视美动画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兴称,弹幕电影的采用源于日本视频网站的互动字幕技术,能方便大家边看边吐槽,用户的发言以飞行模式横穿屏幕,当有很多评论时,就会产生如同无数子弹飞过的效果。
记者了解到,随着国内弹幕视频网站A站、B站的兴起,以及今年以来土豆网对所有内容进行的弹幕覆盖,弹幕已经开始跨越ACG圈子,向电影、电视剧蔓延,走向大银幕。
7月底,国产动画电影《秦时明月》以弹幕形式放映。8月初,由乐视影业发行的《小时代3》也有了弹幕专场。而做出这个尝试的也不仅局限于动漫类、吐槽点多的电影,甚至连武侠电影《绣春刀》都凑起了热闹。弹幕电影甚至一度引发“小时代迷”和“秦粉”,展开了关于“谁是弹幕电影第一”的争论。
“推出弹幕场,表面看是营销手段的创造,实际上也预示了互联网思维正在渗透大银幕。”刘兴认为,弹幕电影不只是因为某类人群自我表达的需求,而是代表着当信息播放平台越发多样化,观众消费行为在互联网平台上的转变。
质疑:掩藏在小众文化外衣下的“伪文化”
记者发现,弹幕电影最大的特性就是“即时评论”,而这也是弹幕电影引发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质疑的声音包括:弹幕干扰了其他人正常的观影体验,容易出现不雅内容,没有尊重电影的创作者等。
关于“即时评论”,重庆工商大学文新学院院长蔡敏表示,往好的方向看,这样的实时评论可以随时表达观众的意见和建议;但这样的吐槽对于评价一部电影,到底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力,目前尚缺乏有力证据。
而对于有网友将弹幕电影归类为小众文化一说,蔡敏对此不予认同。他称,小众文化之所以能够称之为“文化”,是因为事物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文化属性,比如古玩收藏等,而不是单纯在新技术催生之下诞生的少数行为。“弹幕电影充其量只是一种现象,还谈不上‘文化’,顶多算是在各种娱乐快餐和新奇文化的狂轰乱炸之后,掩藏在小众文化外衣下的‘伪文化’。”
重庆:目前尚无开设弹幕专场的计划
尽管毁誉参半,但弹幕电影自身具备的互联网气质和娱乐精神,十分符合当下娱乐产品的走红特质。在优化用户体验和探索出可行的盈利模式后,作为一种“非主流”的电影播放形态,弹幕电影不仅受到15至29岁年轻观众的追捧,同时被许多互联网公司看好。
记者了解到,弹幕进影院在国外早已酝酿。今年2月,推特网站与美国影院广告公司达成合作,后者将在其覆盖的19800面银幕,播放来自推特的精选推文和短视频,每周一期,每期一分钟。
国内也已经有不少电影院对弹幕院线表现出浓厚兴趣。一些院线公司希望在旗下影院固定一个影厅,每周有固定时间专门播放弹幕场,以吸引喜欢一边观影一边吐槽的观众。
不过,记者采访了重庆几个影院,目前都还没有开设弹幕专场的计划。不少影院经理认为,在影院里亮手机屏幕、发短信,会引发观众投诉,而管理上的资源投入也让他们对此兴趣不大。
重庆某影院负责人称,对于弹幕电影大部分影院还是会继续持观望态度,其是否会成为电影的常态仍需静观其变,而传统电影作为主流的地位,远非弹幕电影所能撼动。“套用一句话就是:弹幕电影,且看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