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通令,给1个单位、24名个人记功。其中,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教授卞修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研究员赖西南,重庆通信学院教授胡中豫三人均在重庆任职,而被授予“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的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副部队长戴明盟,更是重庆江津人,他们都是“重庆人”。
卞修武:27年专注“一件事” 用创新斩断癌魔补给线
日前,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给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和完成任务中表现出色的24名个人记功。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教授卞修武名列其中,记二等功。
“从1987年至今,我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研究肿瘤里的血管。”如今的卞修武已经获奖无数,在国际领域也是颇有名气的专家,曾多次受邀参加国际级专家学术研讨会,并走进各大名校授课。
然而,当荣誉的光环照向他时,或许鲜有人知道他曾经的在这条科研之路上所历经的艰辛。
1987年,刚成为博士研究生的卞修武看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弗克曼教授关于“要减少肿瘤血管生成,‘饿死’肿瘤细胞(抗血管生成治疗)”的论文,茅塞顿开。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聚焦与肿瘤细胞交织在一起的形态各异的血管,并将肿瘤血管分布最为丰富和复杂的脑胶质瘤作为研究重点。
从1991年课题正式立项开始一直到1995年,除了老师的指导,他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在这条路上耕耘。那时,国内还没有人对这方面有所研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离不开血管为其输送养分。只要阻断了这些‘补给线’,就能防止癌细胞的生成和转移。”卞修武解释说,一旦研究成功,将是造福癌症病人的一项创举。
在不懈的努力下,他的“肿瘤血管生成机制及其在抗血管生成治疗中的应用”项目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戴明盟:从小向往军营 一个月瘦20多斤
2012年11月23日,官方证实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当天上午降落在“辽宁舰”甲板上,由飞行员戴明盟首降成功。今年8月27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签署命令,授予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副部队长戴明盟“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荣誉称号。事实上,这位中国航载机第一人是重庆江津人,曾就读于江津五中。
曾教过戴明盟的物理老师牟云回忆,记忆里的戴明盟爱锻炼身体,学习刻苦,特别尊敬老师,几乎每年都回学校看望他的老师们,“他的很多老师都对他印象深刻,一说戴明盟大家都记忆犹新。”戴明盟的高中班主任教师张邦国也说,高中时代的戴明盟总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安排的事情从不推脱,总是认认真真完成。
据戴明盟的同学介绍,出生于江津区石门镇的戴明盟,父亲是重庆嘉陵机械厂的工人,母亲是石门镇粮油站的职员。读小学、初中时,认真学习、勤勤恳恳的戴明盟为自己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戴明盟的小学同学施凯说,戴明盟从小就向往军营,每当飞机飞过天空,他总是好奇地仰望,“没想到,现在他不但当上了飞行员,还成为舰载机第一人!”
不管是在教师眼中,还是在同学心里,戴明盟都是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小伙子。胜不骄、败不馁,做事一丝不苟,任劳任怨。
“他一直都非常冷静,遇到问题总是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分析问题,从容镇定的处理事情,他的性格适合当飞行员。”戴明盟的同学张昌兵告诉记者,戴明盟训练也非常刻苦,据他自己透露:飞行学院期间,体能训练,一个月瘦了20多斤,最苦的时候,大小便都带血!
赖西南:入伍40多年 他每年1/3时间都在外试验
“一年差不多有1/3的时间都在外面,和部队的战士或者研究所的同事一起。”今年64岁的赖西南坦言,“这个荣誉绝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我们整个团队的。”
日前,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通令,来自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的研究员赖西南荣获三等功。
同其他普通的医生不同,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以及研究领域的保密性,赖西南几乎很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从军40多年,他一直致力于战伤救治的研究,并在2012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赖西南一直注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提高我军战伤救治的水平。近年来,他先后多次赴全国7大战区、二炮、海军巡回讲授战伤救治新技术,深入到高原、海岛、舰船、空军场站,直接指导一线医务人员的战伤救治训练。
“对武器杀伤力的研究,通常需要到野外进行试验,而试验的现场,条件都比较艰苦,住宿条件很差,有时候一块木板就是一张床。”回忆起这些年的经历,赖西南微笑着告诉记者,“其实能睡觉就不错了,有时候忙起来,每天都只能睡3、4个小时。”
早上5点起床到现场进行试验的准备,7、8点开始研究,之后还要开展总结和讨论工作,通常凌晨1、2点钟才能入睡——这是赖西南一天的生活。平日里,他不抽烟、不喝酒,尽量保持健康的体魄,仅有的闲暇时光都是在“看文献”中度过。
面对如此繁忙的工作,赖西南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家人。“不理解当然会有的,可我是一名军人,既然穿上这身军装就要对得起我的事业,只要我还能够为国家尽自己的力量,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赖西南坚定地说道。
胡中豫: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 和短波打了一辈子交道
近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为24个人记功,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教授胡中豫因在短波通信领域及军队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记三等功。
“我研究了一辈子短波,直到现在还兴趣盎然,短波的魅力实在太大了。”聊起研究短波的影响和意义胡教授侃侃而谈。
回忆起自己当老师带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情节,胡教授还历历在目,“那时我们晚上都是睡在实验室,有时大半夜睡着睡着突然来了灵感,我们又起来做实验。很多科研成果就是这样在实验室里磨出来的。”
自1975年毕业留校任教以来,胡中豫长期坚持在一线教学岗位,教学经历长达40年。现在,胡中豫教授拥有6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军队指挥学学科带头人。此外,胡教授还先后在国内外军事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6部,累计达200余万字。
除了短波,现在,胡中豫已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领域中。开发的“社区应急广播系统”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对整个广播系统网络的控制则需要借用短波技术才得以实现。
胡中豫介绍称,应急广播是国家或地区在出现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利用广播通信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业务。当某地区遭遇突发公共安全事件,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社会危害时,该地区可授权利用应急广播系统及时向公众通报紧急应对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据悉,“社区应急广播”系统已于2012年在北京推广。目前,北京已经有5个人口约为3000户居民的社区成功运用了该系统,且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