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朱凯
华通路桥4.3亿元短期融资券本息虽然已成功兑付,但仍留给市场一些谜团。而截至昨日晚间记者发稿时,该短融发行主体、相关承销机构及监管部门均未发布相应公告。
证券时报记者从多位债权人处获悉,该券的本息已兑付到账。而在昨日早些时候,华通路桥短融的主承销商及簿记管理人广发银行方面已对媒体称,华通路桥可以避免债券发生违约。
主承销商“功不可没”
祸起7月16日,华通路桥发布公告称,公司短融券的到期兑付,由于“公司董事长王国瑞仍在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尚未返回企业主持工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不过,证券时报记者昨日从知情人士处获悉,于7月23日到期的“13华通路桥CP001短融券”本息已成功兑付。据称,主承机构及当地政府在应收账款等的催缴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主承销商开口了,还会有问题吗?除非广发今后不想做业务了。”一些市场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据了解,在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多数债券承销中,银行机构占多数。
招商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郑新盈表示,除会影响到发行人的继续融资外,此事件也可能提高整个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对相关类型企业的评级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一家位于北京的券商人士分析称,真正被下调评级的民企比例并没有国企高。实际上,发行人为民营企业的债券品种,相比较而言评级本来就偏低。而具有政府隐性背书的城投债,几乎没有被下调过评级。
“像华通路桥这种企业,真正问题不是出在应收账款上。这个行业的特性就是如此,结算流程复杂和时间较长。”上述券商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这次出问题的关键,是公司的主业已转向了煤矿,有些不务正业。
或对后续发债不利
据基金、券商等投资交易人士反映,此番涉险过关的华通路桥公司,今后发债有可能会遭到投资者“用脚投票”。
证券时报记者查询历史数据后发现,此次“13华通路桥CP001”是该公司首次债券融资。而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注册档案显示,华通路桥公司分别在2013年7月1日及2014年6月13日两次获得协会的额度注册通知,各获得8亿元发行“许可”,发行有效期均为2年。
“未来两三年内(华通路桥公司)还可以继续融资。但如果第一次就违约的话,后面就没戏了。”一位上海地区券商交易员表示。
根据上述交易商协会下发的注册通知,除去在2013年7月24日已发行完成的4亿元短融外,华通路桥还有12亿元的发行额度未使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违约的代价并不低。一旦无法偿还本息,伤害的不仅是公司的中短期现金流,而且还包括承销商的声誉及地方政府的形象。
一家大型券商一级市场部门负责人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公司方面主动要求取消或延后债券发行的情况较为常见,原因多数在于市场环境的突然变化等,比如资金面趋紧可能导致发债成本骤升,或者公司现金流暂时较为充裕等。
“但银行间市场一切都可以商量,这一点与交易所市场的撮合交易很不相同。只要发行人不拒绝,承销商这边可以和机构投资者一对一面谈,或者余额包销也行。”他告诉证券时报记者。
截至目前,华通路桥公司尚未启动其余额度的发债计划。而其未来会否遭遇滑铁卢,或许也是对我国债市零违约怪圈的一种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