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婚不久的宋先生和王女士刚结束泰国游回到重庆,本是美好的蜜月旅行,却因地陪的各种“坑爹”行为弄得很不愉快。昨日,记者通过市消委会了解到,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旅游投诉也日渐增加,而强制购物、景点移换、临时增加加价自费项目也成为市民投诉的热点。
1小时游程50分钟购物
“明明说的到寺庙烧香拜佛行程一个小时,结果寺庙里只待了不到10分钟。”王女士回忆这次泰国旅行,在旅行社给出的行程上,对这项旅游行程是这么写的:“前往瓦喇寺参拜泰国著名的四面佛(约60分钟)。”而实际行程却让王女士大失所望,仅有10分钟拜佛参观寺庙,剩下的50分钟,游客被带到寺庙背后的一个房间内,接受佛像推销。
而这样的景点变购物并不是整个行程中唯一的一次,王女士告诉记者,比如行程中写的“观赏泰国著名的‘人蛇大战’并听取蛇毒知识讲解约60分钟”,其实就是向游客推销一种蛇毒提炼的药物,售价约为600元。
“最奇葩的是,地陪会变相阻止我们去购买当地特产,特产仅能通过他购买。”同行团友刘女士表示,比如泰国当地产的一种草药“青草药膏”,当她和同伴要去药铺购买时,地陪立即站出来说:“这里的药不是最好的,大家可以在我这里购买。”同时,为了防止游客在市场购买,这位地陪往往会用“车要走了”等语言进行劝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导游告诉记者,地陪会将这些商品带上旅游巴士,作为泰国特产介绍给游客,吸引游客购物。在价格上比当地超市、便利店中出售的同类商品贵50%以上。
海外游常见三类陷阱
“目前,暑期来临催热旅游,与之相应的投诉也有所升温,投诉的热点有三。”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称,由于信息不对称,游客往往弄不清海外景点是否热门。导游“故意”将一些冷门景点串联起来推荐给游客,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去到景区后,导游则会提议临时变更景点,从中赚差价。
该负责人介绍,随着新《旅游法》实施,强制购物更加隐蔽,将购物点伪装成景点,成了新的隐性旅游陷阱。例如,前往柬埔寨参观蓝宝石的采伐过程,实际就是让你购买蓝宝石。甚至一些景点兜售的纪念物品,在国内也能买到,而价格却会高出1~2倍。
此外,临时增加自费项目也是投诉热点。导游会大肆描述景点引起游客兴趣,随后告知游客,这些景点不在行程内,需要另外付费。游客则因难得出行,担心错过好风景而上当。
支招
旅游合同要约定细节
如何规避海外旅游中的种种陷阱?南岸区消委会秘书长李文跃表示,《旅游法》并没禁止游客购物,但规定旅行社不能通过诱骗、强迫等方式,让游客购物并获得不正当利益。游客要避免掉入消费陷阱,首先选择正规旅行社参团,。游客不要选择报价低于常规市场价的旅游团,因为这类旅行团往往容易遭遇“景点变购物点”、“景点缩水”等陷阱。同时,在合同中明确行程、时间等细节,尤其对于旅游中在意的项目。如特别看重某景点,则可在合同中注明“某个景点旅游时间不得低于××小时”。
此外,出行途中可带上合同单,若导游擅变行程,可当场指出或记录下来。在购物等环节中,若遇“假货”,可利用录音、拍照等手段,保留好证据,以便有效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