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出版的第28期《瞭望》新闻周刊将发表慎海雄的署名“特稿”《抓住四个“准确把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文如下:
文/慎海雄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强调,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在转方式、调结构、保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总体上仍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综合国力增强、社会大局稳定,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核心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要不要速度,而在于要什么样的发展,要什么样的速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的是有效益、有质量的发展,要的是“既长骨头又长肉”的可持续发展,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业比较充分的速度,是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经济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针对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新情况,习总书记作出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论断,提出的四个“准确把握”,进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纷繁复杂中抓关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对发展大势的深刻认识、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对发展前景的科学谋划,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为我们避免“盲人摸象”,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南。
当前,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尽管今年以来经济出现了一些隐忧,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幅仍处于合理区间,在全球各主要经济体中增长速度仍然首屈一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新老问题叠加,加上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面临着不少矛盾和困难。对此,我们一定要坚定沉着冷静,从战略上藐视困难、从战术上重视困难。只要切实贯彻习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下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就一定能走出阵痛,凤凰涅槃,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问题上,我们须臾不可违背辩证法。习总书记指出:“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如果片面、简单化地把增加生产总值当发展,甚至“以GDP论英雄”,只要“块头”和“体重”,不注重质量和效益,不顾及环境资源代价,违背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不仅是“虚胖”,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积患成祸,带来诸多风险。“过后方知前事错”,不遵循经济规律的发展,不单是欲速则不达,更如同“盲人骑瞎马”,越是纵马疾驰越有不测之危;不遵循自然规律的发展,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虽得一时却遗害长远。如何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习总书记的四个“准确把握”,如同开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门的四把钥匙。两个“平衡点”、一个“着力点”、一个“结合点”,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环环相扣,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建设的深邃思考。我们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
“平衡点”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世人皆知的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动!”抓住了平衡点,等于找到了杆秤的准星、抓住了撬动事物的重心。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就是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寻找推进改革的最大公约数。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重要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如同我国经济社会大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满盘皆活;如果一着不慎,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甚至全盘皆输。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折射的是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改革勇气和改革智慧。
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就是要远近结合,既谋划好顶层设计又注重眼前的实战。习总书记在出席两院院士大会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从当前做起,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4个方面的“革命”。这是指导我们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的重要方法论。今年以来,中央要求各地把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抓实抓细,抓出更大成效,并组织了专项督查。从眼前看,这些措施对于当前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都有促进作用;而从长远和深层次看,这些措施更非权宜之计。以惠民生的举措为例,如果全国建立起保基本、全覆盖的养老保障网络,那就不仅仅是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的问题,而且会有力扭转中国百姓存钱养老的传统,极大地激发消费市场。据统计,中国老龄人口在2014年将增至2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加。如果2亿老年人每人每年增加消费1000元,就是2000亿的巨大消费市场。这又是多么可观的一座“富矿”!可以说,今年以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战略举措,正在取得一举多得、一箭“多”雕的效果,在现实和长远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
韩愈的《进学解》以“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来比喻事物的着力点、关键处。着力点是一切工作的突破口、关键点。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头脑宜清醒,思虑宜周密,决断宜迅速。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现在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来付出的代价必然更大。”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的着力点,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着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必须着力迈过转方式、调结构这道坎,落实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通过创新突破发展瓶颈、解决阻碍创新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习总书记所希望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必须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坚实保障。总之,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就是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改革开放30多年最为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尤其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时候,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是改革成功推进的关键。中央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措施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惠民生。当前,各地要以具体举措落实好习总书记关于“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等方方面面,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断织密民生安全网。而民生的有力保障,必将进一步汇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中国的改革发展大业,需要深谋远虑、统筹推进。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工作,千头万绪,最忌胡子眉毛一把抓,自乱方寸。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准确把握”,不仅是辩证思维的深刻体现,也是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深刻体现。贯彻四个“准确把握”,要求我们真正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方法论,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习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央看一个地方工作做得怎么样,不会仅仅看生产总值增长率,而是要看全面工作,看解决自身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成效”。能否做到四个“准确把握”,是对各地区各部门“全面工作”的最好检验,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成效”的最好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