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木桶原理”告诉人们,盛水量多少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板子。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如今,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进程中,人们再一次把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之源聚焦改革。
作为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的西部直辖市,早在2007年,重庆就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聚焦城乡发展一体化,担当改革“探路先锋”的角色。
2014年是重庆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之年。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重庆如何探索种好这块农村改革“试验田”?
产权抵押融资改革破困局,沉睡的资源变成活资产
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集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要破除二元结构,意味着城乡之间各种资源要素需要交流重组,其中最亟需破解的一道难题是:钱从哪里来?
农村金融“失血”严重,是个普遍性的问题。2012年,重庆市涉农贷款余额2802.2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仅有497.5亿元,在全市15594.2亿元的贷款余额中分别仅占17.97%、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大量的土地、房屋、林权等资产“沉睡”,不能有效盘活和抵押担保,融资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
从2010年底开始,重庆市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放开政策限制,在农村“三权”抵押融资方面开始了“先行先试”,探索破解农村金融难题。所谓“三权”抵押,即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和林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
“合作社有入股农户570多户,参股土地近千亩,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以前因为没有抵押物无法向银行贷款,经常不得不搞民间融资,利息高、风险大。”在北碚区金刀峡镇,绿波漾农作物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唐朝富说,合作社生产优质糯玉米,搞订单农业,每到农时,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种子、化肥,每年资金缺口都在100万元以上。
“三权”抵押政策落地后,2011年绿波漾农作物股份合作社以社内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向重庆银行抵押贷款50万元,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资金难题。
今年2月,重庆市农村金融改革再出新政,将农村融资抵押物范围由“三权”扩大到整个农村产权。扩大后的农村产权融资抵押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林权、大中型农机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地上种植(养殖)物及附属设施、地票、保单等。同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土地收益包括承包方经营、流转承包土地获得的收益,个人或组织在流转来的土地上经营获得的收益,以及农村产权派生的收益等。
在重点服务对象、融资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新政也作了创新和尝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支持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体系。
来自市金融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市累计实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539.64亿元,贷款余额总计316.99亿元。其中,发放农地贷款85.47亿元,农房贷款102.38亿元,林权贷款167.20亿元,其他创新贷款119.37亿元,农户小额贷款65.22亿元,有效盘活了农村沉睡资产。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农村要素产权流转交易
创设农村土地交易所,开展地票改革试验,是重庆市在工业化、城镇化提速大背景下,基于资源保护、民生保障和可持续发展要求而进行的一项政策探索。
目前,土交所交易品种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是地票交易。重庆市在充分尊重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意愿的前提下,把农村闲置、废弃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农村自身发展后,节余部分以市场化方式公开交易,形成可以在全市规划建设范围内使用的建设用地指标。
经过探索,重庆市已初步形成了“自愿复垦、公开交易、收益归农、价款直拨、依规使用”的地票政策体系。
对于农民而言,“地票”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涪陵区马武镇石朝门村农民何国全就尝到了甜头。在上海打工十几年的他,曾想把老家的旧宅基地以500元的价格卖给邻居,结果邻居说“这么破,还500块?白送给我都不要”。后来,何国全回家申请宅基地复垦,通过地票交易,拿到了14万元补助。这笔钱让他的家庭农场计划有了启动资金,也坚定了他留在家乡发展的决心。
来自土交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累计交易地票13.74万亩,交易金额达279.12亿元。
“土交所为农村产权交易提供了平台,使价值发现更为充分,撬动和显化了农村土地财产价值。特别是地票推动了远距离、大范围的统筹,使边远山区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方式分享到城市周边土地开发的收益,加大了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的力度,助推了山区农户增收。”土交所工作人员说,重庆2/3的地票来源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相当于这些区域以地票收益方式分享到了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区域开发建设的收益。
土交所交易的品种还包括承包地经营权、林权、养殖水面经营权、大型农业装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权(收益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截至今年5月底,已组织12490亩耕地经营权、3000亩林地经营权的交易。
下一步,重庆市将依托农村土地交易所等平台,加快建设农村综合型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公开、公平、规范流转交易。着力构建市级有平台、区县有市场、乡镇有中心、村社有服务站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开展农村资产处置、农业企业产权、农业设施租赁权及知识产权等一体化综合产权交易试点。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从“洗脚上田”到扎根城市
“人往哪里去?”是改革中绕不开的话题。
尽管在城镇化过程中,大批农民已经“洗脚上田”,进城务工,但二元分割的城乡制度,却阻碍着农民真正融入城市。
进入新世纪以来,重庆市不断改进对农民工的管理服务,相继设立了“农民工日”,在全国率先为农民工“量身定制”了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办法,建设农民工公寓,切实解决农民工住房、子女上学、拖欠工资等难题。
2010年8月,重庆市又全面启动了以农民工为重点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尊重农民工意愿的前提下,坚持以在城镇有稳定工作为前提,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就地转户。
针对主城、区县城和乡镇,重庆市设置了不同的转户条件,“适度放宽主城、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小城镇”,促进转户群体向城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及县城和重点小城镇等产业聚集区转移,推动人口合理分布。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简单的由农村户口变为城镇户口,核心是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政策待遇。户改中,城市户口上捆绑了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农村户口则捆绑了宅基地、林地、承包地。重庆市先后出台数十个文件,让转户进城农民有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的保障,可自愿选择农村宅基地、林地、承包地的处置方式,可以继续保留,可以按现行规定流转,也可按规定处置变现。
就业方面,将转户农民工纳入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分类开展就业培训,予以创业扶持。住房方面,转户居民购买普通商品房同等享受相关税费减免或纳入公租房保障,确保其“住有所居”。养老、医疗方面,严格按城镇职工标准,由用工单位依法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教育方面,转户居民子女享受城市义务教育,就近免费入学,平等接受各阶段教育。
农村居民转户后,在退出土地前,可以继续享受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征地补偿收益权与土地相关的9项待遇,以及农村生育政策、计生奖励扶助、购房契税减免等26项与农民身份相关的待遇。
进,可以在城市落地生根;退,可以返回农村从头再来。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转户达到383.8万人,转户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9%,参加医疗保险率达到93.5%。17.8万转户困难群众享受到了城市低保。累计有6.9万户转户居民和农民工成功申请到了公租房,占配租总数的44.6%。
改革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农村改革,重庆市有信心、决心和勇气,敢趟“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统筹城乡、统筹工农、统筹农业农村各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试点先行,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切实做到积极稳妥、有序有力推进改革。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山城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必将得到极大程度地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