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是我们当年用过的粮票。”“那时家里有只这种手表已经很不错了……”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当天,重庆市大渡口区居民艾远兴将自家的珍藏档案“搬”到区档案馆,这些见证了六十多年历史变迁的小物件,引起了参观者的广泛共鸣。其中,艾氏族谱历史最为悠久,已经流传152年。
据悉,八旬老人艾远兴建的家庭档案屋,是我市首个“家庭档案屋”,2009年由市档案局正式授牌。这个档案屋共有艾远兴及妻子、儿子、孙子的家庭档案资料454盒,根据内容分为综合、传记、书信、照片、居家理财、证书证件、医疗保健等12个类目。
其中的“镇馆之宝”是一份艾氏族谱,形成于清朝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52年。“我爷爷的爷爷参与了这份族谱的修订,等我再传给我孙子,可就有两百年历史了。”艾远兴说。
艾老介绍,自己是从1951年开始有意识收集家庭生活中的各种资料,包括他及家人在各个时期的3000余封来往书信,其中的一封家书还被“北京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收藏。此外,还有近半个世纪不同时期的选民证、1950年前后的车船票、6次搬家的资料照片等,从侧面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大渡口区档案局负责人说,家庭档案记录了单个家庭的历史与现实,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和见证,有的珍贵资料甚至可以填补国家档案的空白。目前,随着市民对家庭档案认识的提高,大渡口区家庭档案俱乐部已经有了200多名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