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重庆市将建成50条夜市街区,其中市级特色型夜市街区20条、创业型夜市街区30条
近日,来自市商委的消息称:按照规划,到2017年,全市将建成50条夜市街区,其中市级特色型夜市街区20条、创业型夜市街区30条。
特色型夜市,重点以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为特征;创业型夜市,则更强调搭建创业平台、规范占道经营、便民休闲的目的。
变“管理”为“发展”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老百姓对夜市的印象是:晚间闲时,有众多小摊小贩在占道经营,一片嘈杂。于是认为,所谓发展夜市,就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规范管理。”重庆大学教授曾国平说,人们往往认为,哪个夜市的管理规范、卫生条件好,哪个便可称优。
而今,夜市已被赋予了营造消费热点,打造城市名片等功能。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夜市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全面、更系统的统筹规划,而不仅仅依靠“管理”。他说,品牌美誉度、辐射力、影响力将成为考量夜市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夜市,这一曾经被忽略的经济载体,未来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本次起草重庆夜市经济发展意见的参与人之一,市商委流通处副处长曹文聪透露,本月初,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鼓励发展夜市经济的意见。夜市具体实施方案出台在即,相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碰头协商、联合调研,部分区县已经开始提前筹划。
“从市级层面提出‘夜市经济’这个概念,在重庆还是首次。”曹文聪说,观念、定位的转变,将从根本上促成“夜市”的脱胎换骨,未来,重庆的夜市经济发展值得期待。
夜市也可“高大上”
小资的高档咖啡厅、玛瑙琉璃品牌店、精致的官府私房菜馆……晚上8点,走在成都著名夜市“锦里”内,虽然同样是人潮涌动、叫卖声此起彼伏,但人们却很难将其与传统“夜摊”联系起来。
“如果还把夜市与地摊、大排档完全等同,那你的观念就已经落伍了,现代夜市其实也可以很‘高大上’。”在重庆社科院专家王秀模看来,重庆不仅需要提供方便就业的创业型夜市,还需要能撑起“城市门面”的特色品牌夜市。
“所谓‘高大上’,并非指消费档次,更多是强调业态、管理与特色。”王秀模说,当前重庆夜市的业态过于单一,集中于娱乐、烧烤摊、夜啤酒等,由于管理不到位,噪音扰民、劣货横行、治安混乱等现象还时有发生。
王秀模建议,重庆要打造夜市名片,首先要丰富夜市业态,引入本地老字号、品牌餐饮、旅游商品、娱乐休闲等商家,加强规范管理。二是实现错位发展,有意识地引导业态聚集,打造一批如老字号一条街、风味美食一条街、酒吧一条街、潮流服饰一条街等特色夜市。
对此,曹文聪表示赞同,他特别强调,由于要将部分夜市打造成为重庆名片,因此必须让重庆元素在品牌特色夜市中得到充分体现。
“除了传统的巴渝美食,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码头文化等城市文脉资源也备受游客关注,且重庆辖区内区县范围广阔,各地民俗、文化、手工艺品等也独具特点。”曹文聪认为,可以有针对性地打造部分“旅游型”特色夜市,集中展现重庆元素,让游客有“一条街逛遍重庆”的感受。
不能或缺的“草根”元素
有人将新加坡誉为“世界上最干净的城市”。但正是在这样一座“讲究”的城市里,一到晚上,一些二、三级马路依然会被特设成为“夜市美食街”,甚至允许明火烧烤,成为不少当地创业者的天堂。
“在打造特色型品牌夜市的同时,重庆市还应该重点关注‘草根气’较浓的创业型夜市。”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告诉记者,现代夜市不仅要展示城市风貌,还要展示城市的开放度和包容力,发展创业型夜市,主要是为低收入人群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创业环境和平台。
“在重庆的餐饮界巨头里,当初靠夜市小摊起家的不在少数。”易小光认为,夜市,划地为市,是最简易、最公平的创业平台,为那些愿意辛勤付出的人而准备,有太多的人通过这不起眼的生意,获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由于创业型夜市普遍都经历了自发形成的阶段,更倾向于满足本地日常消费,难以成为夜市名片或展示窗口,因此,业内普遍认为,与特色夜市的精雕细琢不同,“区域划定、规范管理、合理扶持”是培育打造创业型夜市的关键。
据悉,重庆市计划以搭建创业平台、规范占道经营、便民休闲为目的,突出方便、快捷、经济、价廉等特点,划定固定经营区域,开辟以进城务工人员、大学生创业者为主体的小商品一条街、小吃夜市一条街、跳蚤市场等创业型夜市。
“但创业型夜市设在何处,如何管理等问题,目前正在论证中。”市商委相关负责人透露,选址标准比较倾向于商圈周围、不扰民,最好远离居民区。至于交通停车占道,以及市政收费等,市商委将会同相关部门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