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个“洋镜片”巨头齐刷刷的下调价格,再度将镜片反垄断调查事件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记者5月13日走访调查发现,“洋镜片”在重庆卖场的售价依然高企,与经销商签订限价协议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但在批判“暴利”和“垄断”的同时,谁“惯”坏了洋品牌,似乎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参考零售价下调,仍有2到5倍“暴利”
4月30日,日本豪雅发布2014年建议零售价格表,对一些入门级产品的参考零售价格下调了10%以上。法国依视路、德国蔡司等外资品牌高端镜片生产商,也于近日发布调价通知,其中最高降幅达到50%。
有媒体猜测,此次“洋镜片”集体降价,与去年国家发改委发起的反垄断调查有关。
去年8月份,国家发改委发起镜片镜架行业反垄断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日本豪雅、法国依视路、德国蔡司、日本尼康等7家国际知名镜片厂家和5家镜架厂家。
虽然洋厂商下调了价格,然而,记者昨日走访市内多个品牌眼镜卖场发现,上述洋品牌镜片的零售标价并未下调,个别卖场可享受套餐搭售、店内活动、会员折扣等优惠,但都未低于零售标价的8.5折。
“洋品牌镜片进货价为厂家制定零售价的2至4折,如德国品牌的一款眼镜,进货价一般是500元左右,厂家指定零售价则为1400元。”重庆某连锁品牌眼镜店陈店长告诉记者。
“低价”销售会被封杀
“不挣这么多还不得行。”陈店长说,绝大多数的“洋镜片”均在中国制定了全国统一零售价,各门店可适当有最低8.5折的打折权限,但申请折扣的程序非常复杂。
以某法国品牌为例,目前利润控制在销售价格的50%左右,这意味着,售价是500元,利润要控制在250元,赚240元就算“违规”。此前,重庆有商家以该品牌镜片2.5折在网上发起团购活动,结果被该品牌的重庆总经销停止供货。
“如果一家店低价销售,就会影响到同行的生意。”重庆师范大学附近一家眼镜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一旦有同行向厂家或代理商投诉,厂家和代理商会对降价者进行封杀。
这一说法,得到重庆千叶眼镜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定坎的证实。叶定坎介绍,这些国际大品牌在国内都会有全国统一零售价格,经销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如果擅自做主低价销售,大一点的经销商可能面临罚款风险,而小一点的经销商则可能被“踢”出局。
“这是国际大牌厂家有意控制市场,虚抬利润的举动。”重庆某眼镜超市负责人认为,因为无法按照厂家的价格体系执行商品的销售价格而被封杀,将打击市场活力,导致价格垄断,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
谁“惯坏”了“洋镜片”?
记者走访发现,虽然洋品牌备受“暴利”与“垄断”诟病,但依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热捧。
“国产镜片的价格较低,但购买国产镜片的客源却在逐渐减少。”陈店长告诉记者,目前该门店所售的镜片和镜架中,有将近7成是进口品牌或合资品牌,只有一个柜台售卖国产品牌。
有观点认为,正是国内的不理性消费,惯坏了“洋镜片”,但消费者所谓“盲目消费”、“崇洋媚外”,和国产品牌的表现是否也有关系?
“纵观眼镜、手机、汽车、奶粉等多个行业,‘国产’已经成为低价低质的代名词,这其中有些与产品自身质量有关,更多是品牌塑造的问题。”重庆市品牌学会秘书长张锐说。
他分析,众多国产厂商在树立品牌时,山寨一个“洋名字”,然后便采取见单发货、薄利多销的经营思路,却忽略对终端市场的把控和渗透,产品大量流入中低端市场。由于国内当前广阔的中低端市场,导致企业自认为市场定位“准”,不愿在品牌塑造方面进行投入,甚至愿意“合资”进行贴牌生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