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荆山村村民龚香曾深受家暴困扰,在当地妇联信访代理员王书芬的帮助下,她得到了救助,夫妻关系也得到有效改善。龚香说:“有了信访代理员,我们农村妇女足不出村,也找得到‘娘家’。”
在我市,依托基层妇女组织,市妇联已建立了1.2万个信访代理中心(站、室),组织信访信息员、代理员6.6万人,以主导、疏导、协作三种方式全面推行妇女信访代理工作,有效维护了妇女合法权益。
将群众的矛盾化解在基层,这只是市妇联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市妇联围绕中心大局,坚持重心下移、立足基层,从推行妇女信访代理、建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创办“家庭教育流动学校”、开展“巾帼爱心呼唤”活动等四个方面,构建起了覆盖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及空巢老人的关爱困难群体服务网络,让这些群体不再孤单。
5.1万个互助组凝聚留守妇女
撑起农村建设半边天
妇女信访代理制度,畅通了诉求渠道,成为农村妇女的“守护者”。
针对重庆农村留守妇女数量多,劳动强度大、精神压力大等实际问题,市妇联组建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让农村妇女姐妹守望互助,撑起农村建设半边天。
上个月,全市首场2014年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双学双比”生产技能竞赛,在涪陵蔺市镇“芝楠茶香”白茶茶园拉开序幕,20位留守妇女现场比试技艺。
“芝楠茶香”留守妇女互助组组长申懋惠说,过去,农忙采茶时经常为缺人手犯愁,自从组建留守妇女互助组后,这些经过培训的姐妹组成了一支稳定的技术员队伍,她们既能就地务工、增加收入,还能很好地照顾家庭。
按照留守妇女自主、专业合作社带动、优秀妇女扶助、妇联组织引导、兴趣爱好凝聚等“五种模式”,我市已组建农村留守妇女互助组5.1万个,累计开展互助活动58.8万余次,基本实现“一个区县一个品牌,一个乡村一个特色”,让103万留守妇女心手相连,有效实现了留守妇女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扶持、情感上互相依靠、安全上互相关照。
关注留守儿童家教问题 流动学校进村入社
针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市妇联创办“家庭教育流动学校”,提升其家长、监护人的科学教子意识,从源头改善了留守儿童家教问题。
彭水县妇联将“家教流动学校”搬进了场镇,利用赶场的日子,把全乡各村来赶场的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召集在一起,面对面交流,向他们传播科学的教子理念和方法。
“我们带娃儿哪有这么讲究,只知道吃饱穿暖就行了,现在才知道,还要关心娃儿的心理健康。”儿子媳妇在外打工,钟时昌老人一人带着孙子,听完流动学校的讲课,他感叹深受教育。
目前,市妇联已成立市、区县两级家教讲师团,组织发动1.2万名宣讲工作者,深入村社院坝、公租房小区、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市民纳凉避暑点等地,开设家教知识讲座4.6万场,培训家长(监护人)200万余人次。同时,编发儿童教育口袋书,开展百堂家庭教育优质课评选、父母学堂讲座等活动,把科学的家教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市妇联主席丁中平表示,市妇联探索多种关爱模式,让留守儿童沐浴阳光雨露,一个覆盖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正在健全。
3.2万对爱心呼叫器
空巢老人有了“孝心女儿”
空巢留守老人的问题,同样是市妇联关注的重点。
为了让空巢留守老人得到贴心的关爱和服务,市妇联创新开展“巾帼爱心呼唤”活动,多方筹集社会资金购买“巾帼爱心呼唤器”,免费发放到社区留守老人家中。“有事一按呼叫器,志愿者就上门,跟儿女就在身边一样。”空巢留守老人们说。
一头连着空巢留守老人,一头连着巾帼“孝心女儿”,小小呼叫器成为空巢留守老人的“救命器”、“连心器”和“情感器”,让老人们“亲情不空”。截至目前,全市免费配发3.2万对“巾帼爱心呼唤器”,在小区物业、村居两委等建立100个“巾帼爱心呼唤服务站”,培训巾帼志愿者2万余人次,为留守老人开展日常护理、紧急救助等服务。
从农村到城市,从妇女、儿童到老人,市妇联编织的关爱服务网络,让他们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