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10点,在“劳模工作室”,重钢中厚板厂的一线职工唐学智正在摆弄手中的仿真版起重机模型——大小相同的控制台,只是行车规模缩小到真行车的1/15。有了它,新手不用再冒险登真车,能耗也降低了——该系统的总功率只相当于80瓦的白炽灯,与正常行车23000瓦功率相比,只是后者的1/3000。
这仅是唐学智拥有的11项国家发明专利中的一个,另有1个项目正在申报过程中。只有高中文化,却成为“发明家”,对此,他的注解是: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不创新。
35年前,年仅18岁的唐学智进入重钢成为一线职工。虽然文化学历不高,但他勤勤恳恳、踏实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自学电工、焊工、画图等课程,相继研究出“定滑轮起吊上限位装置”、“分别制动式行车”等实用型国家专利。
他最引以为豪的发明创造是“轴承加罩”,称“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当时,重钢搬迁到长寿,行车吊钩底部的轴承出现了问题——放在旋流池中一旋转,很容易掺进水池里的渣子,以至卡死。作为行车部门技术指导的他,曾带队到大型钢铁公司学习,哪知这些公司对这些问题也没办法—— 一旦轴承卡了,只有换掉。
换轴承可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唐学智不死心,一有空闲,就紧挨着50℃的高温池子观察,收集数据,有时候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最终,他发现了窍门——淤塞是因为流水缘故,一旦装上罩子,把水排除在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当时一起参与研究的作业区主任雷强赞许说:“唐专家与众不同之处是他的观察能力,以及做事的坚持。”
就在去年10月份,他又研制出经济又安全的仿真版起重机模型。其创新灵感来源于朋友儿子欢快舞弄着的玩具吊车,他随后进行了长达4个多月的钻研。期间,为了不被外界干扰,他总是关上手机,工友们戏称“发明家失踪了。”
“我们是基层员工,离科研院所很远,但离问题很近。只要把创新当成一种乐趣,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家!”唐学智希望能继续创新,把更多的创新点子用于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