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重庆市秀山县石堤镇保安小学发放的薪水,王先中却在湖南省保靖县清水坪镇坝木村坝木小学长期教书;原本应到保安小学就读的20多名重庆娃,却跨省来到坝木小学。这样的稀奇事,发生在渝湘接壤的边远大山里。
4月16日上午,记者在距秀山县城70多公里的湖南清水坪镇坝木小学看到王先中时,这位教数学的老师却在体育课上和学生玩“老鹰捉小鸡”。
王先中跨省任教的事情,还得从学校旁边的一条四川河说起。
两地教委开绿灯
重庆娃过河跨省读书
四川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将秀山县石堤镇龙家村与湖南省保靖县清水坪镇坝木村分隔在两岸。以前,20多米宽的河上没有桥,两岸村民过河得踩着石头。逢下雨涨水,就得绕行几十里山路过河。
王先中说,1987年龙家村小撤并后,村里40多个孩子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到归属地的邻村保安小学上学,必须翻山越岭20里;如果跨省到坝木小学上学,只需十几分钟,但得冒险趟过四川河。
考虑到孩子们太小,不适合走远路,当时村民们宁愿让孩子冒险过河,也要到就近的湖南小学去读书。后来,秀山教委特事特办允许孩子们到外省去上学,湖南的教育部门也开绿灯接纳了重庆娃。
可师资匮乏的坝木小学面临一个困境:要接纳秀山娃,必须增加一名教师。
“为了村里40多名孩子,秀山乡村教师石元英自告奋勇跨省支教。”保安小学校长周建云告诉记者,此后12年里,每天上学前,石元英都让孩子们到自家院子集合。每次过河时,她总是背着年幼的孩子,大点的孩子则牵着她的手跟在后面。放学后,她又这样带着40多名学生涉水回家,风雨无阻。
遇上河水上涨,不能踩水过河了,石元英的丈夫便用自家搭谷子的搭斗作船,载妻子和学生们去学校。12年时间里,他家用坏了六七个搭斗。
湖南人为重庆娃架起“友谊桥”
重庆人为湖南娃硬化“求学路”
老师的背,学生的桥。长年累月带孩子过河让石元英患上严重的风湿病,但她仍用无边的大爱培养了两省的学生,有的还考进了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
坝木小学校长姜蛟说,石元英老师跨省任教、背学生过河的故事,不仅感动了很多重庆人,还让不少湖南人广为赞美。
2009年,湖南方面在四川河上架起了一座石板桥,取名友谊桥,结束了重庆娃10多年涉水过河的历史。
为让湖南坝木村的孩子们上学不走泥巴路,2010年,秀山县财政和群众共同出资,硬化了坝木村近2公里的乡村道路。保安小学还为坝木小学送去课桌、饮水机、书籍等物品。
2012年,石元英退休了,谁来跨省支教?保安小学校长周建云还没来得及在学校动员,30多岁的王先中就自告奋勇来报名,接过支教的接力棒,一干就是两年多。
从不适应到适应
重庆数学老师学会“包班制”教学
坝木小学是湖南省最偏远的山区小学之一,尽管目前条件已大为改观,但教学设施、教师资源依旧非常匮乏。全校5个班158名湘渝两地学生,而教师,只有7个。
“我在秀山保安小学是专职数学老师,到坝木小学后,要上三年级的所有课程,成了‘包班制’的‘万金油’。”回忆起刚来时的不适应,王先中说:“一下子要多教近10门课程,压力很大。特别是音乐课,我不识乐谱,学校又没有辅助教学设备。第一次上音乐课时,我只能教孩子们唱《我是一个粉刷匠》。”
王先中的不适应并未持续很久,因为坝木小学的老师们都主动来结对帮助他,擅长语文教学的老师教他如何读准拼音;擅长美术教学的老师传授他美术课的教法;擅长音乐教学的老师教他识简谱。
湖南娃杨苗苗说:“王老师很好,对重庆和湖南的学生都一样。”
重庆娃王英说:“老师唱歌有点跑调,但我们还是喜欢上音乐课。”
“在这里教书很辛苦,但既然接过了接力棒,我就得为了孩子们,把课上好。”王先中说,他会像石元英一样,在湖南坝木小学教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