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人们,连看病都在网上解决。最近,医患分享社区“看处方”获光速安振百万美元天使投资,引发关注和探讨。
记者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利用手机APP“看病”,添加微信上“私人医生”问诊问药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认为这样节约了时间,方便了就诊过程。不过,看病这种关乎健康的大事,你真的敢在网上尝试吗?
“手机医院”分18个科室
80后白领任小姐,家住重庆市渝北区三支路,曾使用手机移动问诊软件,“挺方便的,坐在公交车上就把病看了。”她说,不用去医院排队,也省去挂号费,只用手机号注册就能把小毛病看了。
记者发现,很多人在身体不舒服时,不是去医院,而是点开手机APP“问诊”。在手机软件下载栏目中输入“医生”,相关寻医问诊的软件多达上百款。用户下载安装后,可在线进行医疗咨询问诊。在微信里,与寻医问诊相关的公众号不胜枚举,仅认证的“私人医生”就有十余个。
记者随机下载了一款问诊软件,通过手机号注册后,就能向医生快速提问,在提问时可以上传图片,也能选择科室。问医板块分为妇产科、儿科、内科、骨科、外科等18个科室。另外,患者还能找科室专家问诊。不过,专家问诊是需要付费的,一位三甲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生,图文咨询收费6元、电话咨询需要60元。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中国2012年移动医疗常规服务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1.3亿元,移动诊断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
“问诊”被推销天价服务
除了收费问诊外,在一些微信公众号里,还夹杂着其他营销方式。
网友“毛毛”在询问牙龈肿痛用什么药见效快后,得到的该微信公众号的专业医师回复是,建议患者直接到其医院口腔科就医。
在被推销药物和医院后,这些软件又在推销天价体检和天价治疗。例如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医疗会所会员办理业务,记者电话询问客服后,得知其三年的会员费用高达55万元。
另一个微信公众号则推送在线咨询肿瘤海外治疗渠道。记者打电话询问,客服告诉记者,该公司是做癌症患者海外就医的,其公司有渠道将病人送到日本或德国这些国家医治,费用大概是65万元左右。此微信公众号还声称可以帮忙寻找私人医生,记者向其提供了联系方式半小时后,即接到号称是北京某知名医院的普内科的全科医生的电话,他告诉记者可以用电话和视屏的远程形式诊断,个人诊断年费在2万元以上。
网上问诊可能误诊误治
西南医院神经内科副教授胡俊告诉记者,现在大部分“网上看病”对于宣传健康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不过因为条件限制,仅仅限于初步问诊,医生也只能进行保守分析。
重医附一院产科主任漆洪波则认为,网上问诊可能导致误诊误治。漆洪波表示,没有查体,让就医过于“程序化”。每个病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性,以产科为例,对孕妇胎心、胎动的检查,以及一系列临床检查都非常重要。如果通过手机“问诊”,无论病人叙述得有多详细,医生只能进行推断,所谓的“诊断书”也只能写上“可能”二字。
网上问诊,网络另一端的“医生”身份真实性也无法保证。上文提到的那位自称某北京知名医院的全科医生,要求记者将诊疗费用直接交给他。记者提出对他的身份存疑时,该医生告知了记者自己的姓名及所在医院。记者上网查询后发现,该医院确实有相同姓名的一位医生,随后记者致电该医院相关科室,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对于“网络医生”和现实中的医生是否是同一人,患者很难核实。
业内提醒
涉嫌违法行医
出事故难维权
重庆励石律师事务所律师石东明表示,卫生部在2001年发布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指出,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手机问诊涉嫌非法行医。
重庆洛书律师事务所段勤律师则认为,如果病患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是如果患者通过手机看病用药,一旦出现事故和纠纷,将很难维权。
记者致电重庆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他说目前对于“网络问诊”的现象很难管理。因为很多“网络医院”没有正规注册,导致问诊并不权威,监管上也具有难度。他提醒市民,遇到身体不适,最好不要进行网络问诊,应该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