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外远道而来的淡水鱼,被称为“长途鱼”。目前,在重庆主城最大的淡水鱼交易市场,它们是绝对的主角。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发展大宗淡水鱼上重庆市起步较晚失了先机,但若下功夫,仍有潜力可挖,而发展中高档鱼则能轻松避过与“长途鱼”的直接交锋。
市场
“长途鱼”唱主角
每天下午两点过,是万水源水产品批发市场最热闹的时段。这个位于盘溪的批发市场,是目前重庆市主城最大的淡水鱼批发市场。
下午三点,一家批发销售点的负责人宋健正在指挥一辆挂着“苏J”牌照的卡车下鱼。这些鲫鱼来自宋健老家江苏盐城。从盐城到重庆,运距1800公里,几乎横穿半个中国。25小时的车程,因有玻璃缸加氧气瓶,一车鱼抵达重庆时成活率仍能保持在98%以上。
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拉鱼进市场的都是挂外地牌照的大卡车,而拉鱼出市场的则大多是本地的中小型货车。
市场管理处负责人颜健说。每年除了七、八、九月本地鱼能占据优势外,其它时候都是“长途鱼”的天下。
据统计,去年这个市场大宗淡水鱼成交量14.8万吨,其中80%为“长途鱼”。
“长途鱼”优势
价格低产量高
近20年来,“长途鱼”在重庆批发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价格上有优势。
“每公斤鱼的运费大约是两元。”宋健告诉记者。
尽管如此,从江苏盐城拉到重庆,每公斤价格仍比地产鱼要低0.3元左右。由于夏天运输需要加冰块,每公斤运费比平时要多0.6元、死亡率增加,“长途鱼”的价格优势才被炎热的天气“抹平”。
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重庆大宗淡水鱼全年综合均价为每公斤12.15元,比湖北高出26.38%。
本地鱼产量未上规模,也是重要原因。
一辆挂着“渝B”牌照的卡车缓缓驶入市场。颜健指着这辆暗红色的卡车说,这辆从长寿湖开来的运鱼车,让今天本地鱼不至于“缺席”。
长寿湖目前是重庆市产鱼量最大的单体湖泊,年产量大约在1万吨。可这个量对于盘溪日均四五百吨的成交量来说,只能连续供应20多天。
地产鱼劣势
养殖成本高、科技含量低
去年,重庆市水产品总产量已从10年前的24万吨增加到43万吨,但缺口仍达24%。
“养殖成本高、科技含量低,是困扰重庆大宗淡水鱼竞争力的两个最重要原因。”市农委副主任吴纯说。
在养殖成本方面,由于缺乏大量的天然湖泊、全面禁止利用水库肥水养鱼等原因,地产鱼的养殖主要是通过池塘进行,在重庆市养殖面积能上百亩的连片池塘屈指可数。而湖北、湖南等地湖泊星罗棋布,养殖面积一般在两三百亩,仅养殖场地这一块,就能为养殖者省下大量成本。据测算,重庆市的淡水鱼养殖成本比湖北要高出30%左右,大大减弱了市场竞争力。
在养殖的科技水平方面,在发达地区使用较多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在重庆市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养殖者对这种方式还是半信半疑,推广难度较大。去年,重庆市池塘养鱼亩产400公斤,与湖北、湖南等地相比,要低50%以上。
破局
提高产量,主攻生态鱼和名优鱼
要想破局,必须扩大规模、推广养殖技术、提高产量,发展能与“长途鱼”直接抗衡的地产鱼。
吴纯表示,从2008年以来,重庆市加大了对池塘的改造,目前标准化的池塘面积已达到60多万亩,通过进一步推广与标准化池塘相配套的养殖技术,如果亩产能达到600公斤,地产鱼完全能满足全市的消费需求。
与此同时,避开与“长途鱼”直接竞争,养殖中高档鱼是另一重大思路。目前,在这方面重庆市有两块“金字招牌”。
第一块是三峡生态鱼。三峡成库后,形成了160万亩的水面,其中25万亩适宜建“生态渔场”。目前,忠县、涪陵等地的生态渔场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未来可扩大到3万吨。记者在盘溪采访时也发现,三峡生态鱼每公斤达到24元,价格是同类“长途鱼”的3倍多,但仍供不应求。
第二块是名优鱼。这其中既包括黄腊丁等地产特色鱼,还包括鲑鳟鱼等冷水鱼。利用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冷水资源,产出的鱼价高质优,主要供应大餐馆、酒店。去年,重庆市20%的冷水鱼销到了外地,每公斤均价在9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