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31日通车以来,重庆市东水门长江大桥似乎就与拥堵“结缘”——不管是工作日还是刚过去的清明节小长假,大桥尤其是渝中桥头一侧在上午8点至11点期间,成了是雷打不动的堵点。
东水门长江大桥一线究竟为何拥堵?4月8日,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
渝中桥头车满为患、人车争道
上午10点,记者穿过渝中区小什字路口来到打铜街。从打铜街右转往道门口一线,两个车道被堵得水泄不通,车辆一步步地向前挪。
车流中,周边批发市场的商贩不时“袭扰”。两位搬运者推着一辆装运商品的双轮车,从车缝里挤进来,然后和车队并行,随后见缝插针再挤出去。还有不少经营者搬运货物随意横穿马路。
道门口市一院大门口至解放东路不到20米的距离,依然是车满为患。记者本以为是上桥的车辆拥堵,但走到陕西路进入东水门长江大桥匝道时,却发现这里没几辆车驶入,倒是川流不息的行人从匝道横穿而过。记者注意到,这里没有斑马线和人行红绿灯等过街交通设施。
来到东水门长江大桥桥面,路面非常通畅。大桥南岸的桥头交通秩序较好,但不少行人没有按照红绿灯的指挥过街。往南坪方向的涂山路正在拓宽施工,交通又变得较拥堵。
周边道路及交通设施未匹配
经过走访记者发现,东水门长江大桥虽然通车,但周边道路尤其是渝中区朝天门片区道路因为交易市场和封闭施工影响,难以和大桥相匹配。
大桥进城方向本有3条匝道。一条连接正在修建的渝中隧道,与在建的千厮门嘉陵江大桥连接,这条匝道目前因施工处于封闭状态;还有一条直接连通打铜街,但因为朝天门片区施工,打铜街变为单向循环,因此也未开通;只剩下了前往陕西路的最右侧的匝道。
由于受朝天门片区整体封闭改造施工,陕西路往朝天门广场道路被封闭,车辆只能左转进入新华路,然后绕行小什字,进入解放碑——这是经大桥进城车辆的唯一通道。
而就在这唯一的进城通道上,车辆还要经受一次次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的干扰。特别在陕西路靠桥一侧,人流量非常大,但没有建设人行设施,许多市民横穿大桥匝道。交巡警也只能使用隔离桩,在汽车和行人之间进行物理隔离。
由于这些原因,出城车辆堵在道门口和解放东路,进城车辆堵在陕西路和新华路。
提升桥头交通疏解能力是关键
“东水门长江大桥桥头特别是渝中桥头,还没有形成交通疏解的能力,这是堵车最直接的原因。”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所长刘伟博士说,因为朝天门片区封闭施工和交易市场的存在,经东水门进入渝中的车辆,现在像钻进了一只大口袋里,难以从桥头进入其它快速干道。
市人大代表邓明鉴也一直关注东水门大桥的设计修建。他同样认为大桥桥头的拥堵,是大桥与朝天门片区建设不同步造成的,现有的交通组织措施,难以适应东水门长江大桥通车的需要。
“城市建设应让渡城市畅通,朝天门的建设能否考虑在夜间进行?”邓明鉴建议,开放陕西路通向嘉滨路、长滨路这一段路,充分利用滨江道路资源为大桥至陕西路一线缓堵。
他还建议,进一步完善交通配套设施,在陕西路靠近大桥一侧新建斑马线和红绿灯,以优化设施的办法实现人车分流。
定位次干道,大桥疏解能力恐有限
如果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一起投用、桥头连接道路打通,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一线可以完全畅通?
记者查阅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的设计说明发现,这两座大桥的主要功能是连接江北、渝中和南岸中央商务区,是以通行轨道交通为主,而轨道之上的路面为双向四车道,定位为城市次干道,旨在实现CBD内小区域的连接。
“如果把东水门大桥的交通疏解能力放在整个主城的南北向交通中考虑,恐怕疏解能力会很有限。”刘伟认为,大桥的定位和通行能力,与市民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差异,“大家认为东水门大桥通车理所应当缓解石板坡长江大桥和菜园坝长江大桥的交通压力,但实际情况也许并不明显”。
邓明鉴也认为,新建交通设施往往被寄予了过高期望,但因主城小汽车的过快增长和巨大的交通需求,会出现新建交通设施“一通车便拥堵”的状况,“这需要建设单位、交通管理者和驾驶者及时互动,让驾驶者能理性选择出行路线”。
“新建交通设施增加了城市的道路供给,但客观上会吸引更多的交通流前来。”刘伟担心,随着南山隧道的贯通,经东水门长江大桥进入渝中的车辆会有大量增加,“如何不过多增加车流量、保障渝中半岛内的道路畅通,是应该提前思考的问题”,他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