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眼里,畜禽粪污是废物。但如果处理及利用得好,它又是十分稀缺的宝贵资源。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云阳、丰都等养殖大县发现,我市畜牧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畜禽粪污处理及利用总体尚处于低水平阶段。
畜禽粪污要真正实现变废为宝,畜牧产业要形成真正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我们还要走多远?
“废物”总量有多少?
全市一年8866万吨
3月26日下午,在牛羊养殖大县云阳县一家名为绿原养殖场内,300头西门达尔肉牛正在悠闲地吃着牧草。
这些肉牛块头大,食量好。每天吃得多,排得也多。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平均每头牛一天要排约20公斤粪便,300头每天就要产生6000多公斤粪便,堆积下来如同小山。
“以前这一带常常臭气熏天,污水横流。”云阳县畜牧技术推广站张鹏告诉记者。
怎么办?绿原采取的处理方法是,首先将牛粪分离成尿液和干粪。尿液经管网进入沼气池后发酵为沼液还田,远处一大片喂养肉牛的篁竹草就是靠这些沼液灌溉的。干粪则堆放一个月充分发酵后,经简单加工制成有机肥。
绿原是云阳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的一例缩影。据介绍,云阳现存栏15万余头肉牛,一年产生牛粪近70万吨。而市农委最新数据显示,全市现有7万余处规模畜禽养殖场(生猪、牛、羊、兔、鸡等),畜禽养殖折算为生猪当量存栏约3300万头,一年粪污排放量约8866万吨,其中固体粪便5522万吨、尿液3344万吨。
“大量的畜禽养殖粪便是我市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造成空气、土壤、水体等污染,因此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迫在眉睫。”市农委生态能源处处长王国华说。
“变废为宝”怎么变?
种蘑菇喂蚯蚓还能发电
“粪便问题处理不好就是污染,处理好了那就是块宝!”王国华介绍,为了实现变废为宝,我市也探索了一些处理方法。
最普遍最传统的方法是修沼气池。近年来,我市加大了沼气建设力度,全市农村沼气现已发展到155.8万户,农村沼气使用率常年保持在84%左右。
在云阳奎博种猪场,粪便不仅用来产生沼气,还用来种葡萄,实现了循环利用,收益也不错。2200多头生猪每天产生13吨猪粪,去年开始,该养殖场通过干湿分离粪便,尿液进入沼气池发酵为沼液,通过管网无偿提供给周边的百余农户用于灌溉回田,种植庄稼,生成的沼气产热供农户煮饭;发酵后的干粪则为300亩无核葡萄提供肥料。
“用猪粪种葡萄是我们在山东考察时学到的,既解决了粪污问题,种出来的葡萄病虫害又少,果甜,是真正的绿色食品。”该养殖场负责人王树奎算了一笔账,1亩葡萄需要约900斤肥料,一年还能省30多万元的肥料钱。
在丰都,政府则重点支持发展环境更能承受的散户肉牛养殖(20-50头规模)。近两年,还有人利用牛粪养起了蚯蚓、种起了双孢菇,将循环产业链条延伸。
养殖户易吉祥在社坛镇养了200亩蚯蚓,他每天从恒都公司拉来鲜粪喂蚯蚓,这些蚯蚓每两个月产出一次,它们一年大约要“消化”掉5000多吨鲜粪。产出的蚯蚓用于养殖鱼饵、黄鳝和甲鱼等,市场十分紧俏。同时,这些蚯蚓“吃”饱了牛粪,排出来的蚯蚓土含钾高,用作花果肥料再好不过。就靠这些蚯蚓,易吉祥一年就能收益200多万元。
另外,丰都还将牛粪、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混合做成培养基用来种植双孢菇,全县现已发展双孢菇种植面积约3000亩,每亩增收近2万元。去年,恒都肉牛还提供了2000吨的干粪,用于当地生物发电。
一条直线变成一个圈
粪污距离宝贝有多远?
尽管如此,要把单一的直线链条,变成一个大的循环经济圈,我市养殖粪污处理及利用依然存在很多困难。
首先,我市集约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环保工程治理能力有限,目前我市利用粪污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短,效益不高。据市农委统计,现在全市7万余处规模畜禽养殖场,已建沼气工程的只有2286处。规模养殖场以制有机肥为资源循环利用方式的成型养殖户(企业)极少,大多数都是简单“直线式”处理粪便,没有做出规模,也未能延长链条“消化”过量粪污。
以云阳为例,除了还田灌溉,该县养殖场用粪便制有机肥的目前仅6家规模养殖户,尚无其他方式“消化”粪污发展循环经济。此外,云阳现存栏40万只山羊,羊粪营养价值虽高,但相对牛粪和猪粪,总量很少(约为牛粪的十五分之一),基本上用于还田种植牧草,也未能产生更多经济效益。
其次,畜禽养殖投入较大,风险较高,利润相对较低,养殖户发展循环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张鹏说,目前粪便的收集、运输成本较高,光靠养殖户单打独斗很难调动其积极性。此外,发展循环产业也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
丰都县畜牧兽医局党组书记吴东平还提到,现在农户使用有机肥的意识极度缺乏,导致有机肥市场接受度不高,这也是粪污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绊脚石。
“要真正将粪污利用起来发展循环经济,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王国华说,除了继续加大投入养殖污染治理设施,眼下最急迫的应是对发展循环产业的养殖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养殖户给予重点扶持、补助,鼓励农户种养结合,转变观念,多施有机肥,培育绿色品牌。同时加大政府规划引导,多发展循环产业链的示范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