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经常会突然觉得生活中的某一幕似曾相识,恍若曾在梦境里见过一样,这种感觉几乎人人都有过,这是整部片子最有亮点的情节设定。”
——导演袁野
扑朔迷离的镜头剪影、紧扣心弦的音乐旋律,接着一段引人入思的旁白:“如果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那潜意识是什么?它到底存不存在?”……近日,重庆本土独立剧社303话剧社原创制作的微电影《捕梦人》预告片在网上发布。除了为人熟悉的时代天街、重庆天地等场景出现在片中外,话剧元素在微电影中的出现更是成为众多话剧、电影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这部重庆首度将话剧与微电影融合的作品,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3月24日,记者对话了303话剧社的负责人、《捕梦人》导演袁野,了解其创作背后的故事。
“梦境”、“平行空间”引观众共鸣
以梦境为题材的电影,近年来可谓层出不穷。“这类电影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奇观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梦境神秘本质的思考与探寻。”一身黑皮衣,嘴角留着一圈胡子的袁野个性十足,他向记者道出创作《捕梦人》的原委。
“与《盗梦空间》等国外电影情节设定不同,《捕梦人》不是在层层递进的梦境里与潜意识做反抗,而是突出穿越现实与梦境的‘平行空间’理论。”袁野介绍,电影情节上设定了“现实”与“梦境”两个空间,二者的交织点被破坏后出现了巨大漏洞,导致人可以任意穿梭两个空间,而“捕梦人”的存在正是要修复这个漏洞,维持“平行空间”的秩序。
“太期待了,似乎能在这部微电影中找到‘平行空间’的答案!”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传媒艺术分院学生郭瑶,看过《捕梦人》预告片后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并引起众多网友转发、点赞。
“平行空间”到底是什么?袁野告诉记者,人们经常会突然觉得生活中的某一幕似曾相识,恍若曾在梦境里见过一样,有学者为此设定了“平行空间”这个未知命题。“这种感觉几乎人人都有过,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袁野说,这也是整部片子最有亮点的情节设定。
确立故事梗概后,从去年年初起,由303剧社的7位成员一起编写完善剧本。“在创作过程中也遇到瓶颈,由于微电影只有20分钟,要精炼地呈现整个故事相当考验水平。”袁野说,比如“捕梦人”怎样穿越两个空间?如何恰如其分地在电影里渗入科幻元素?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在大家群策群力下,历时近1年的时间,才最终完整又合理化地串联起来。
“抛微电影这块砖,引话剧这块玉”
“放眼全国,将话剧元素植入到微电影实属先例。”袁野透露,在《捕梦人》中,除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运用了话剧的表演方式外,在梦境空间的拍摄全部都是在话剧舞台上完成的,“我们用黑色的幕布笼罩整个舞台,给人无限放大的想象空间。”
为什么会想到把话剧与微电影结合?“很久以前就有过把话剧舞台搬到荧幕的想法,直到看到《安娜·卡列尼娜》。”袁野坦言,在英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中,几乎将整个舞台都被搬到了镜头中,许多场景的切换都是在镜头下直接完成,观众坐在荧幕前也能置身舞台剧的感官效果。
303话剧社也在努力尝试将舞台完整“复制”到微电影中,能够在电影中看到舞台背景、幕布的流畅切换,而《捕梦人》正是探索的第一步。“在北京、上海等地,看话剧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眼下的重庆人更多的选择还是看电影。”面对这种现象,袁野认为之所以看话剧的人不多的原因,除了本土话剧从业者自身宣传的不足外,更多的还是大家缺乏对话剧的了解,由此他希望能把话剧放入时下流行的微电影中,增强话剧本身的多元性,“抛微电影这块砖,引话剧这块玉,透过微电影让观众感受话剧的魅力,从而吸引他们来现场观看。”
据透露,《捕梦人》目前正在进行后期制作,预计今年5月将与观众见面。而303话剧社下一部微电影的剧本也正在创编当中,这部将打造喜剧路线的“反转剧”(结局出人意料),尝试制作成每集8分钟的系列微电影,会让更多话剧元素融入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