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频道消息 一提到煤矿安全员,人们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戴个红袖箍,举着个喇叭在矿井口苦口婆心督促大家注意安全的场景。其实,一个微笑,一句暖人心的话语往往是最好的安全“催化剂”,它能让人在如沐春风般的体贴和关心中,自然而然地升腾起重视安全的意识。赵生荣,就是这样的“催化剂”。她28年执着坚守,为矿工缝衣服、送温暖……用最质朴的“母爱”滋润矿工的心,被他们亲切地称为“赵妈妈”。
为丈夫送水被矿工调侃 她决定也要为他们做些事情
“赵妈妈!又买菜去呀!”、“赵妈妈,最近身体可好啊?”在重庆能源集团天府矿业公司三汇一矿的厂区里,66岁的赵生荣几乎每走几步就会有人亲切地和她打招呼。难怪大家常说,在这个矿上,领导的熟人都没有赵妈妈多。因为,28年来,领导换了一拨又一拨,而赵妈妈始终坚守在这里,不计报酬,为矿工们无私奉献着。
1985年,时年37岁的赵生荣作为农转非人员从老家江津随丈夫来到这个矿上,成为一名普通的矿工家属。平时,丈夫下井挖煤,她在家里做饭。有一次,她到井口给丈夫送水。其他矿工见状,开玩笑说:“你别光想着你老公啊,顺便也给我们送些噻。”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丈夫每天的辛苦程度赵生荣都看在眼里,爱屋及乌,想到丈夫虽然每天工作很劳累,但至少有自己在身边嘘寒问暖、端茶倒水,而其他矿工很多还打着光棍,或是远离家乡,亲人都不在身边,没人照顾。她觉得自己应该为这些矿工们做些什么。
28年为矿工服务1万多小时 缝补衣服用线10万米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生荣在给丈夫送水、送汤圆时,总是不忘多备些。丈夫一个人的还好说,但一个班从井下上来的工人常常有百十号人。赵生荣后来干脆扛了根扁担,担着这些吃的喝的就奔井口去了,从她家到井口有3公里路,扛着几十斤的担子要走将近一个小时。
当一杯杯热气腾腾的开水,一碗碗醪糟汤圆端到矿工们面前时,他们喝下后直夸:“赵姐做的汤圆真提神呀!这样我们在井下作业更有精神了。”
除了送吃的,赵生荣还坚持为矿工们缝补工作服。补衣服的布不够,她就到街上裁缝店收集废弃布料或到矿上的洗浆房收集废弃工作服,洗净后裁剪成大小不一的布块备用。
因长期肩挑背扛为矿工送温暖,赵生荣的双肩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因长期与带有煤灰的工作服打交道,她的手粗糙不堪,一到冬天,双手布满冻疮。而她为矿工们所付出的,大家都记在心上,每年冬天,都有矿工为她买来润手油。
据不完全统计,28年来,赵生荣为矿工服务的时间累计超过了1万个小时,为矿工补衣服、钉纽扣所用的线达10万余米。
受她精神感召矿上成立家委会 服务“规模化”
赵生荣的默默奉献,矿上的领导也看在眼里。据天府矿业公司三汇一矿工会副主席王红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矿上就成立了安全协管分会,主要是宣传安全,帮教“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后来他们发现,赵生荣所做的虽然看似是对矿工生活上的帮扶照顾,却也在潜移默化中把安全的意识灌输到大家的头脑中,因为赵生荣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矿工们的干劲和精神头更足了,对亲情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因此,在下井作业时安全的神经绷得更紧了。
于是,领导们考虑到矿上还有很多矿工家属,何不把她们一起组织起来,把赵生荣平时所做的发扬光大。3年前,一个充分体现和发掘矿工家属亲情的组织——家委会成立了,赵生荣担任家委会主任,由于家委会特殊的安全宣传作用,将其纳入矿安全协管分会的序列。
家委会成立后,矿工家属们在赵生荣的带领下,坚持冬送温暖夏送清凉。一碗碗银耳汤、绿豆汤、豆浆、醪糟汤圆、姜糖水等,在矿工们上井的时候,准时端到他们面前,四季不息。
平时,家委会的成员们为宣传安全、帮教“三违”的需要,刻苦学习,走家串户帮教“三违”职工,据介绍,经她们帮教的“三违”职工转变为优秀工人的超过100人,有的当上了班组长且被评为公司优秀班组长。
儿女为她在观音桥买房 她舍不得离开矿工
28年扎根矿区,默默奉献。赵生荣已从当年矿工们口中的“赵姐”成为了矿上人人尊敬的“赵妈妈”,被誉为矿上女工家属的一面旗帜。她先后获得重庆市安全协管工作先进个人、天府矿业公司十佳协管员、安全先进个人等20多项荣誉。
她的老伴也早已退休,老两口原本可以到更加舒适、清静的环境中去颐养天年。他们的3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在2007年时,儿女们专门为老两口在观音桥买了一套房子,但是,至今两人都没有去住过,还是宁可住在矿区的这套老房子里。
赵生荣说,她离不开这片土地,离不开这些朝夕相处的矿工们,每天为他们送些吃的,缝缝补补的,她觉得生活很充实。当有人问她:“赵妈妈,你决定做到什么时候啊?”她回答说:“到干不动为止。”